网上有关“漂移的步骤”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漂移的步骤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9种汽车漂移技术步骤解析
一.Inertia-Drift
松油门并利用惯性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车种,适用于120度以上的大弯角).作程序如下:
1.入弯前加速,入弯时松油门并同时猛切方向盘.
2.车子开始滑行后,降档并加油门,让车辆一边打滑一边出弯.
3.若只想小甩一下,可以不降档.
二.Breaking-Drift
踩刹车并利用车身重心转移,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车种,适用于90度以上的弯角).作程序如下
1.入弯时重踩刹车并降档,让车重心前移.
2.猛切方向盘使车尾甩出.
3.反打方向盘修正进弯角度.
4.保持车速以滑行到可出弯的角度.
5.配合方向盘,瞬时重踩油门出弯.
三.Sidebreak-Drift
拉手刹车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F车种)作程序如下:
1.尚未到一般的入弯点处,提早切方向盘,然后拉手刹车使车辆侧滑.
2.滑行时立即降档,并保持滑行状态到过弯顶点.
3.到达弯顶点时,几即大脚油门出弯.
四.Straight-Drift
入弯前的直线处,就开始甩尾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车种,适用于狭窄之90度弯).作程序如下:
1.入弯前的直线上就开始切方向盘.
2.车子开始滑行时,同时降档并保持油门深度.
3.滑行入弯点后,方向盘同时反向修正.
4.车头以朝向出弯口的姿势进入弯道.
5.车头对到出弯口时,即大脚油门直进出弯.
五.Power-Drift
利用改装后驱车的大马力,大扭力,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RR车种).作程序如下:
1.进弯前减速并降档,放油门并小切方向盘.
2.进弯后大脚油门,驱动轮会应马力抬大而抓不住地面,而让车尾甩出.
3.此时用油门控制转向程度,油门愈重,转向角度愈多,车头对到出弯点后,再顺顺地出弯.
六.Shift-Drift
利用降档使车身重心转移,并让车尾甩出的过洼方式.作程序如下:
1.进弯前略微提升车速,进弯时切方向盘,然后踩刹车并同时降档.
2.此时车辆重心前移,车尾会突然向外甩出.
3.松开刹车并大脚油门出弯.
七.FeintMotion
利用左右重心移动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也就是一般俗称的惯性滑移(假右甩真左甩,适用于FR,RR车种)
.作程序如下:
1.进弯前不切到外侧,反而保持在中线附近.
2.方向盘在一瞬间往弯外方向切,瞬时刹车使车身重心往前移.
3.此时方向盘往前进方向用力猛切,车子会以Breaking-Drift的原理甩出.
4.滑行时退档放刹车,再大脚油门出弯.
八.4WD-Drift
四驱车过弯时稍微滑行甩尾的过弯方式.作程序如下:
1.入弯前加速,入弯时对准弯顶点,用力切方向盘并刹车降档.
2.车子略呈Straight-Drift的方式滑行进弯.
3.过弯顶点时,大脚油门直线出弯.
九.ScandinavianFlick
被认为是最高级的漂移动作、是一种WRC拉力赛里面用到的特殊动作,也有人称其为PendulumTurn。
假设将要进入一个比较急的右弯。
1、如果从之前的弯出来后你的位置就在左侧,那么就直行,如果位置不是在左侧,那么不要马上靠向左,而是方向偏
左一点行驶。
2、保证车行驶方向稳定、正确,把刹车踩到底,四个车轮很快就被抱死,车就会按原来的方向一直滑下去。
3、在将要进弯的地方,方向盘向右打一定角度。抱死的前轮的导向作用是很小的,车头不会很快向右偏。
4、到了该进弯的地方,迅速放开刹车。这样车头就会猛向右拉,车身旋转速度极快。
跟趾动作的基本要领
在高速地驶达直路末,准备入弯前:
1、车手开始刹车。
2、车手踏下离合器。
3、降档。
4、车手用脚掌的左部踏着刹车而脚跟横移,施力,踏下油门,使引擎转数提升。跟趾动作可令车手同时作出踏离合器
,刹车和加油三个动作,令赛车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减速和降档等入弯前准备。在降档过程中,踏下离合器时同时加油
,这动作主要是把引擎转数提升至下一档所需的转数,以配合转低档后所需要增加的转数。(如:赛车在减速前的速度
是180公里等于5档×7500转(rpm),当车速减至120公里时,引擎转数等于5档×5000转(rpm)但这时车手降档至4档
,由于5档和4档的变速比例不同,在同样120公里的速度下新的引擎转数等于4档×7000转(rpm)。如果车手不再踏下
离合器的时候把引擎转数提升至7000转(rpm),如果只依靠离合器强行的把引擎拖到所需达到的转数,这不但会使变
速箱和引擎的负荷与耗损增大,甚至会使驱动轮发生打滑现象,这种情形,在湿滑路面更为明显,严重的会使车身失控
。在弯中打转,发生意外。
5、左脚松开离合器踏板,如需要继续降档,重复第2~3点动作。
6、完成整个降档和减速的过程后,把左脚放回固定踏板,右脚控制油门,准备入弯.
有关大陆漂移的资料
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地轴是地球斜轴,也被称为地球自转轴。具体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其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其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
地轴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地轴空间指向: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轴假想
1、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这个假想的轴运转。故又称地球自转轴。这个轴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正对着北极星。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赤道面。
地轴在地球中的位置并不固定,而有微小的移动,造成“极移”。其延长线为“天轴”。地轴同地面的两个交点为“地极”。天轴同天球的两个交点为“天极”。
2、地质学上的地轴位于地台边缘的线状隆起带,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强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地轴”一词,1945年由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提出。
褶皱基底出露较广,沉积盖层缺失或发育不全。断裂、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内生矿产亦较丰富,盖层褶皱平缓。地轴常是两个不同性质沉积区的界限,如中国的内蒙地轴、秦岭地轴等。
地轴的进动
赤道面与黄道面并不相合,其间有23.5°的交角。天赤道与黄道相交于两点,当一年中太阳过这两点时分别为春分和秋分,在这两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黄道上的春分点和秋分点统称“二分点”。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沿黄道运行一周回到春分点时,为一“回归年”。如果地轴不改变方向,二分点不动,回归年与恒星年相等。
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就已发现二分点由西向东缓慢漂移(也称为“进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略后,西汉末年的刘歆与后汉的贾逵也发现了二分点的进动。此现象在中国称为“岁差”。
公元4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首先确定了岁差的数值为每50年一度(相当于每年72角秒)。南朝梁代何承天、祖冲之加以证实。
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远在1801年,洪堡(A.Humboldt)及其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很相似。魏格纳首先提出,应该用深海中的大陆坡边缘进行大陆拟合。凯里(S.W.Carey )证明,两个大陆的外形在海面以下2000米等深线几乎完全可以拟合。布拉德(E.Bullard)等人借助计算机计算,发现无论用1000米或2000米等深线拟合的结果差别不大。复原拟合工作证明,各大陆可以通过复原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即魏格纳所命名的“泛大陆”。泛大陆是由冈瓦纳大陆(南方各大陆加上印度)和劳亚大陆(北美和欧亚)组成的复合古大陆。
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观点时,许多证据来自他对古气候的研究。他注意到,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如在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魏格纳把冰川活动的中心放在当时的旋转极附近,而珊瑚礁和蒸发岩分布的地带放在赤道附近,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各大陆当时的古纬度。对古纬度和现代纬度的比较,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魏格纳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群和植物群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使魏格纳和以后的调查者们获得深刻印象的一些例子有:南美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动物中龙(Mesosaurus),它不可能游过大洋;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三叠系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二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蕨化石,见于南方的各个大陆和印度。古生物学的证据曾引起过人们众说纷纭的争论,迪茨(R.S.Dietz)在1967年就人们争论的证据发表了一篇评论,其中有霍尔登(J.C.Holden)所作的若干饶有趣味的图群。
如今,这些争论都已是历史的陈迹,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到,以旧框架收集新事实只是徒劳,用旧理论去解释事实又往往导致荒谬。
南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地层两两相似,使魏格纳获得了深刻的印象。大西洋两岸所共有的地质现象更加证明这两块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在北大西洋两岸的两块大陆,有一条非常重大的古山系,被称为加里东山脉。如今在大西洋东岸的挪威看到的是山系的西段,这条山系通过爱尔兰以后似乎淹没在大西洋下。可是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则有一个古山系仿佛从大西洋里爬上来,它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个在北美出现的山系被称之为老阿巴拉契亚山脉。魏格纳认为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曾一度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相连。如果把大陆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条连续的山系。
岩石中含有磁性矿物,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岩石形成时就受到磁化,从而保存了它们形成时间和地点的地球磁场方向的古地磁记录。通过对岩石所记录的古磁场的倾向和倾角的测量,可以计算岩石形成时地球磁极的位置。
人们从各个大陆不同时代的地层里测出几千个古磁极的位置,连接任一大陆不同时期的古磁极的线,就是那个大陆的视极移曲线。将各大陆视极移曲线比较,调整的结果表明,在2亿年前的所有大陆曾是一块共同的大陆——泛大陆。
关于“漂移的步骤”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zlan/202507-69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漂移的步骤”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漂移的步骤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9种汽车漂移技术步骤解析一.I...
文章不错《漂移的步骤》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