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揭秘:古代匈奴有什么风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揭秘:古代匈奴有什么风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匈奴人的生活习俗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游牧部族。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迁。他们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300年后,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200年,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有过较大影响的民族。对于匈奴人的生活习俗,国内外学者探讨的很多。由于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无法对民族有一个完整地记忆,我们现在只能从相关的史料里找到一些零星资料将它们串起来,以共大家参考。
一、饮食
1. 食肉饮酪
匈奴的社会经济主要是畜牧业。畜群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冒顿(modu,音读默)单于初期,匈奴控弦之士已多达30余万(控弦之士即引弓之士)。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围汉高帝刘邦于白登时,曾纵精兵40万骑(《汉书》为30万),而且西方尽为一色白马,东方尽为驰(青龙色)马,北方尽为骊(黑色)马,南方尽为辟(赤**)马,从整齐壮观的军马阵亦可见其畜牧业发达程度。公元前127年,卫青击匈奴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曾获牛羊100余万头只,说明匈奴楼烦、白羊王的畜牧业也是相当发达的。公元89年,窦宪破匈奴北单于时亦获马、牛、羊、橐驼100余万头。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的畜牧业也很发达。如公元391年,北魏破铁弗匈奴卫辰时,就曾获其“名马三十余万、牛羊四百余万”。公元427年,拓跋焘平卢水胡赫连昌时,亦“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
由于匈奴有如此兴盛的畜牧业,所以他们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生产皆离不开牲畜。史书记载,匈奴“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 “匈奴之俗,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所谓咸食肉,《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曰,“言无米粟,唯食肉”也。他们所食之肉,除牧养之牲畜外,尚有狩猎所获之猎物。《史记·匈奴列传》载,他们“射鸟鼠”,“射狐兔”,并“用为食”。匈奴狩猎业也很发达,平时他们一边放牧,一边“射猎禽兽”以“为生业”。有时狩猎远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43年,入塞的呼韩邪单于欲北归,原因之一就是“塞下禽兽尽”,射猎无所得。古老的阴山岩画中,真实地记录了许多关于游牧人行猎的场景。他们行猎时分单猎、群猎和围猎3种。猎人既有徒步兵,也有骑马兵,都带有弓箭。故此,猎物也是匈奴人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
关于游牧人食肉之法,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有描述:“貊炙(mozhi,音墨质),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即将一只整畜用火烤熟,然后用刀分割而食。《东观汉记·窦固传》(窦固,东汉大将),也有游牧人用烤肉待贵客的记载:“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固(窦固),固辄为啖,不秽贱之,是从爱之如父母也。”深知游牧人生活的东汉大将窦固,由于尊重他们炙肉未熟而食之的习惯,因而受到北方民族的敬重。
匈奴人还将牲畜乳汁制作成鲜美的乳浆饮食,他们称其为“?(dong,音冻)酪”。为适应游牧生活及便于储存,他们又将乳汁精炼而成干酪,称之“?蠡(mili,音密礼)”。? 酪等奶食品是其生活之必备。所以《汉书·杨雄传》记汉兵至匈奴王庭,曾“烧?蠡”,为的是“坏其养生之具”。可见,? 酪、?蠡等是匈奴人不可缺少且极富营养的饮食品。
2. 饮酒
汉时,匈奴贵族中就有饮酒的嗜好。贾谊《新书·匈奴篇》就有“以匈奴之饥……多饮酒”之词。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曾向汉朝索要“米蘖(nie,音聂)”,而汉文帝也曾给匈奴以“秫蘖”。蘖,是一种发芽谷物,制为曲以当造酒的酵母,故又称曲蘖。匈奴人将汉朝的米蘖、秫蘖引入草原,可以说明匈奴人那时已能制酒或对酒实行半加工了。公元前124年,汉将军卫青出高阙击匈奴时,右贤王以为卫青等汉兵不能至,于是“饮酒醉”。《汉书·李广附孙陵传》也有“单于置酒赐汉使者”和入匈奴后的李陵、卫律(匈奴右大都尉[西汉大将,后归于匈奴]) “持牛酒劳汉使,博饮”的记载。匈奴贵族奖励有军功的骑士往往“赐一卮(zhi,音只)酒”。由于匈奴人有饮酒习惯,所以汉匈和亲友好时,汉赠匈奴絮、缯、钱、谷外,尚送“米酒”。公元前89年,汉送匈奴“蘖酒万石”。
二、服饰
1. 衣料
匈奴人将牛、马、羊等牲畜之皮揉制成革,进而做成衣裤和被称为“革笥(si,音饲)”的铠甲。猎获的羊和狐、貂等毛皮则加工制成轻软的“裘”。《淮南子·原道训》里提到“匈奴出秽裘”。《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记载了北匈奴曾向汉朝“贡马及裘”。《史记·匈奴列传》言匈奴人“衣其革,被旃(zhan,音毡)裘”。匈奴人还有“厨帐”,即毛织品。他们以秽裘厨帐等“备燥湿,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使其所”。
2.胡服之冠
匈奴的服饰名为胡服(根据汉书·匈奴传里记载,匈奴人在自称“匈奴”的同时还称自己为“胡”)。关于胡服,王国维《观堂集林·胡服考》从冠(帽)、具带(腰带)、?(靴)、上褶下挎(衣裤)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考证。首先就冠饰来说,由于匈奴以及林胡、楼烦、东胡等三胡所居住的地区寒冷,故而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下》引:“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铛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建武时,匈奴内属,世祖赐南单于衣服,以中常侍惠文冠,中黄门童子佩刀云。”光武帝以这些赐匈奴单于,说明这些衣物的确出于胡俗。
3.具带(腰带)
贾谊《新书·匈奴篇》曰:“夫胡大人难亲也,若上于胡婴儿及贵人子好可爱者,上必召亲,为间则出绣衣,具带服宾会,时以赐之。”《史记·匈奴列传》载,公元前174年,孝文皇帝曾遗匈奴单于黄金饰具带。具带,“集解”引《汉书音义》曰;“要(腰)中大带。”
4.(靴)
游牧生活于北方的匈奴人,为骑马、涉草之便,穿的则都是名为胡履的靴子。《隋书·礼仪志》曰:“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胡。”
5.上褶(zhe)下(ku)
匈奴人所穿之上衣曰褶。《汉书·匈奴传》曰:“其得汉絮缯,以驰草棘中,衣?皆裂敝,以视不如旃裘之完善也。”王国维云:“案中国古服如端衣深衣,?皆在内,驰草棘中,不得裂敝,?而裂敝,是匈奴之服,?外无表,即同于?褶服也。”现代史学家根据秦始皇陵2号兵马坑出土的一批骑兵俑的装束(上衣较短,袖口窄狭,衣襟掩于胸的右前方,腰束革带,下穿紧口长裤,足蹬短靴),推测:秦时匈奴之服的式样大抵如此。
三、居住
匈奴人将牲畜皮毛制成毡帐,用毛毡为墙盖顶而成的“穹庐”(毡房、旃帐),便是他们的居住之所。所谓“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即是讲匈奴一家人(或称一帐、一落)同居一“穹庐”。古老的阴山岩画中就有《穹庐图》的画面,它类似于今日的蒙古族牧民所居住的蒙古包。“穹庐”顶上设有通气口,“庐”内有地灶,地灶为熟食、取暖之用,通气口为扩散烟气、促进“庐”内空气流通之用。匈奴人的“穹庐”既简便坚固,又可御寒防暑,而且与他们游牧迁徙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便于拆散组合,方便实用。“天似穹庐,笼罩四野”,以匈奴族为首的北方草原民族居住的“穹庐”是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建造的,故又称为“天幕”。“天似穹庐”,实际是讲“穹庐似天”,穹庐小天地,自然大天地,这正是匈奴等北方民族崇天敬天的观念在居室文化上的集中反映。
四、交通工具
匈奴人“以马上战斗立国”,人人能弯弓跃马,进出行走以马代步。儿童身小,难以纵身上马,便以羊为骑。大人则几乎整天骑坐于马上,甚至在马上做生意、用餐、开会,甚至在马上酣睡。他们作战时,更是离不开马,不仅一人一骑,特殊情况“人兼数骑”。这样既可轮流乘骑,“昼夜驰突不惫”,还可在粮尽时杀马充饥,再可以拿马作担架使用。《史记·李广传》里就有匈奴“置广(李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的做法。史载,匈奴骑兵“飙举电至”, “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 “星散电迈,隐见不测”,“如鸟之集……瓦解云散”。这就是说他们来去迅捷,进退自如,利用骑兵的优势,创造战争艺术。《汉书·杨雄传》讲,匈奴有“
辒(fenwen,音坟温)”即“匈奴车也”。《盐铁论·散不足》也载:“胡车(匈奴车)相随而鸣。”公元109年,汉兵在常山、中山击破南匈奴后“获穹庐、车重千余两”。这些皆说明匈奴不但有马这个交通工具,的确还有车。匈奴人的车除用于战争外,更多的还是用于运输,特别是作为逐水草迁徙时的运输工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托林沟北岩有一匈奴射猎场面的岩画,其旁就有两轮车。说明匈奴人还将车用于射猎场所。此外,匈奴人行军或迁徙时,遇河流或水域,还使用皮筏以渡。匈奴人将这种用马皮做成的皮筏船称为“马革”。
五、发式
《淮南子·齐俗训》曰,匈奴人为“纵体拖发”,“拖发”即披发。《汉书·终军传》里则讲,匈奴人“解编发,削左衽(ren)”。编发即脑后结发为束。《汉书·李陵传》也载,李陵、卫律在匈奴招待汉使时,两人皆“胡胡椎结”。颜师古云:“结读曰髻”,“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陕西省沣水岸边曾发现了两个胡人摔跤姿式的腰牌,其头发就都是结成一髻,拖之脑后状。漠北诺颜山第25号匈奴墓就曾出土了一幅匈奴人像的刺绣画,画中人头发浓密,梳向后方。蒙古人民共和国考古学者策·道尔吉苏荣认为这个画中人就是墓主,是个匈奴人。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公元前174年,汉文帝曾赐给匈奴单于“比余”一件。比余,比疏,即匈奴人用以梳发的梳具。
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入塞,他们的发饰也有所变化。如《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里提到,宇文莫槐部,人皆翦发,而仅留其顶以为首饰,他们的头发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又如《魏书·西域传,悦般》里讲到,匈奴北单于之部落所建立的悦般国,众可20余万,他们的发式则“翦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
六、装饰
匈奴人喜欢装饰。匈奴妇女尤喜欢装饰打扮。“匈奴名妻作阏氏(yanzhi,音胭脂),今所言烟支”,而烟支与匈奴妇女采摘“山下红蓝花”,取其“花染绯黄,(?nuo,音挪)取其上英鲜者作烟支,妇女将用为颜色”的烟支亦即胭脂的音义是相同的。匈奴专有供妇女采摘的一种菊科植物称为红蓝花之鲜艳者,染粉以制作胭脂的“燕支山”。燕支或作“焉支”,即胭脂的同音异译,故匈奴失燕支山后,乃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说明匈奴妇女有用胭脂染抹打扮的审美习俗。
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墓地,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匈奴装饰品,如金项圈、金耳坠、金指套(戒指)以及虎豕咬斗纹、三兽咬斗纹、直立怪兽纹;卧状怪兽纹、卧马纹、卧鹿纹等金饰片,还有银器、铜器和料珠等。该匈奴墓属战国时期,说明战国时期匈奴人的装饰品就颇为丰富了。在西沟畔,还有属于西汉时期的匈奴墓。也发现有造型复杂的黄金头饰,其中云纹金饰就多达78件。此外,还有圆形梅花状金片,镶金边蚌饰以及用金片焊接而成的方形金串饰等。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属于装饰品的青铜器也不少见。有头饰、项饰、腰带饰和佩饰等。在头饰中又有冠顶、冠带和耳坠等;在项饰中有金项圈、银项圈和串珠等;在腰带饰中有带扣与动物纹饰牌、带钩、铜环、联珠状铜饰、双鸟纹饰牌、鸟形饰牌、铜扣饰、铜饰针和动物形垂饰等。品种繁多,造型别致,这是匈奴族的游牧生活的最直接最生动的艺术再现,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
七、婚姻
匈奴“妻后母、报寡嫂”的习俗,对于了解匈奴的婚姻形态至关重要。《史记·匈奴列传》载:其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是匈奴人的婚姻习俗。这种风俗,应从匈奴人所处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特征去理解。
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正值原始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时期,氏族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仍有许多的遗留。蒸母(虽不是生母)、报嫂的风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嫁入本氏族的女子,仍是以氏族对氏族,而不是以个人对个人。女子嫁到夫家,她不仅属于夫家的一个家庭成员,同时也属于夫家氏族中的一个氏族成员。如果夫死之后,妻若改嫁,其势不仅脱离夫家,而且也脱离夫家的氏族。为了把她们约束在本氏族之中,除生母外,全由儿子或兄弟继承她们的婚姻关系,使她们不能脱离夫家的氏族共同体而单独采取个人行动。如公元前31年(成帝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亡故,其子雕陶莫皋继位为复株累单于,复妻其后母王昭君。后汉书·南匈奴传道:“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勒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在匈奴人的婚姻关系中,除了有“妻后母、报寡嫂”的习俗,还有一种婚姻关系即“和亲”。大单于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女儿们,作为拉拢对发展、巩固自己民族有利的势力的政治外交手段,使其为我所用。如汉武帝时,汉歙(xi,音西)侯赵信,(原归附汉朝的匈奴小王)投降匈奴,因为他长期在汉,熟悉汉朝的军、政情况,大单于遂封他为“自次王”(意为尊重他仅次于单于自己),以姊为妻之,与他共谋图汉。以上这些婚姻现象,匈奴人一直延续至公元4世纪初。自匈奴之后的北方游牧民族也都有这种习俗。
八、丧葬
汉书·匈奴传载:“日上戊己。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裳,而无封树(不起坟,不种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这里说的“戊己”,为每月之五、六、十五、十六、二十五、二十六日。匈奴人以这几个日子为吉日。在戊日或巳日送葬办丧事,寓意着一种天道观念的信仰。匈奴人国之大事,多选用这两个日子。《晋书·刘聪载记》载,刘聪曾对刘粲说,“今世难未夷,非谅?之日。”所以他嘱咐刘粲说他死后可“朝终夕殓,旬日而葬”。这是说匈奴人死后有入殓、出殡、入葬等礼俗,而且都有时间规定。
匈奴人遇人死,皆举丧。《后汉书·耿弇(yan,音眼)传》载,匈奴闻(耿)秉卒,竟“举国号哭,成至梨面流血”(“梨面”即割面颊)。在正式的葬礼开始后,男人们要剪下自己的辫子,划破面颊,用血水和泪水的混合物哀悼自己的领袖。死者的尸体安放在中间的大帐里,歌手们骑着马围着大帐高唱哀歌,接着是狂欢的酒宴,悲伤与娱乐交替进行。《史记》、《汉书》中记载,匈奴有殉葬之风。尸体在夜间下葬,如果是贵族,就会有部分男性奴隶和漂亮的女子殉葬。要是大单于过世,妻妾近臣有时殉葬多达几百人之多。蒙古诺颜乌拉匈奴贵族的古墓中,就发现了发辫17具。又一墓内得大发辫一,上缚红绳。由此可见,匈奴确有殉葬之风。在厚葬、殉葬的后面,也可以看到生与死,希望与畏惧,的两重复杂心理。
马,是匈奴人最亲密的朋友,也是最好的随葬品。按照他们的葬礼习俗,贵族的马要在主人死后的第3天、第7天、第49天分别杀死,马身留给亲朋好友食用,马头则埋入地下。马笼头、马鞍以及主人的武器要一同随葬。
匈奴人死后实行土葬,其墓葬形制为“长方竖穴土坑墓”。匈奴人相信灵魂之说,认为人死后生命继续存在。故对墓葬颇为重视,尤其是匈奴贵族,皆实行厚葬。据考古发掘,匈奴墓葬大致分为普通墓葬和大型墓葬。普通型墓一般长2米左右,宽1.5米左右,高0.5米左右,有石椁墓、木椁墓和木棺墓,随葬品有马具、武器、器皿、衣饰、牲畜、谷物等,死者头北向,仰身直肢葬。而大型贵族墓,长、宽为35米,高3.5米左右,墓内的随葬品除衣冠丝织品外,还有陶器、木器、铁器、铜器、金银器、玉器及其它装饰、奢侈品,生前消费之物几乎应有尽有。
早期匈奴墓“无封树”(不起坟,不种树),后期则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受汉文化的影响,五胡十六国时的匈奴贵族不但有封树,而且有高大的陵园。对葬礼、陵园的规模越来越重视和讲究。突出的有匈奴刘曜。《晋书·刘曜载记》载,刘曜在修造其父其妻之永垣陵和显平陵时,“二陵之费,至以亿计,计六万夫百日作,所用六百万功。二陵皆下锢三泉,上崇百天,积石为山,增土为阜,发掘古冢以千百数”。
九、尊左之俗
匈奴人向有尊左习俗。其坐北向南,长者在左,以左为尊。其死,墓形也呈南北向,头向北。蒙古诺颜乌拉匈奴贵族墓即头“北向”。不论生死,他们均尊左北向,死后一如生前,这也是相信生命仍在继续的观念吧。匈奴奴隶主政权中,大单于以下,有左右贤王两位,其中左贤王的权势、地位仅次于大单于,是大单于的“储副”(继承人)。正因为“左贤王最贵”,所以“唯太子得居之”,而他人则莫属。
《汉书》载,公元前105年,汉遣江都王建女细君公主为乌孙王昆莫妻,匈奴听说后,也遣女做昆莫妻。昆莫尊汉女为右夫人,而尊匈奴女为左夫人。有人说:“匈奴尚左,昆莫先匈奴女者,仍畏匈奴也”。 其实,昆莫之所以敬重匈奴,是因为匈奴有恩于昆莫。当年,昆莫父难兜靡为乌孙王时,乌孙乃一小国,后难兜靡被大月氏攻杀并夺其地,乌孙人亡走匈奴,这时昆莫出生了,匈奴单于爱而养之,昆莫长大后,匈奴不仅将民众还予他,而且还助昆莫报父怨,攻破大月氏,使其复国。也就是说,他是在匈奴的保护下成长、复国发展的。正因为这种关系,所以昆莫对匈奴女尊于汉女之上。
十、参见、谢罪之礼俗
普通匈奴人或是外族人,参见匈奴单于时,要去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以墨黥(qing,音晴)面,方准入穹庐大帐见单于。匈奴人尚黑,故要汉使黥面。如熟悉匈奴这一习俗的汉使王乌,因遵守匈奴人习惯行事,因此他“得入穹庐”。而刚直屈疆(强),又非贵臣的汉使杨信却不肯去节黥面,以致单于乃坐穹庐外接见杨信。可知匈奴在相见、参拜中有着一套严格的礼节。
匈奴人的谢罪也颇为特别。公元110年,汉将梁懂帅16000人攻匈奴单于所占地虎泽,单于非常惶怖,于是遣左薁(yu,音遇)鞬(jian,音肩)日逐王请梁懂处乞降。梁懂出兵列队表示欢迎。但见单于“脱帽徒跣,面缚稽颡,纳质……”。这是对匈奴人谢罪之礼的具体描述。《后汉纪·顺帝纪》也有“单于脱帽辟帐谢罪”的记载。由此看来,匈奴人谢罪中脱帽施礼是必不可少的礼节。
十一、杀敌庆功之习俗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人作战,斩敌首级的赐一卮(zhi,音只)酒。这种风俗原先只是匈奴社会对杀敌有功的氏族成员的一种赞扬,后来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及氏族贵族为了诱惑和驱使一般氏族成员参加他们所发动的对外族的掠夺战争,便把这种仅赐一卮酒的赞扬,演变为同时以所得的虏获物赏赐给他、占有所掠得的战利品。之后又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及奴隶制的逐步形成,再演变为把俘掠得来的人口收为奴婢。在利益的诱惑及生产上需要战俘作为奴隶以补充劳动力的两种原因下,故匈奴人作战时,战士们都尽量虏掠人口,把战俘变为自己的奴隶。
匈奴氏族成员间的互助,是匈奴社会中的一种风尚。《史记·匈奴列传》载,在战场上把战死者的尸体抬回来,这本是氏族成员间的互助表现之一。后来私有制发展了,这种互助表现、高尚义务逐渐演变为,谁把战死者的尸体抬回来,便尽得死者家财的权利。这些风俗,无疑正是匈奴社会由氏族公社转变为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反映。
十二、盟誓之俗
匈奴人有一种盟誓时必歃血的风俗。《汉书·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与汉使韩昌、张猛盟约时,一起登上匈奴地区的诺水、东山,杀一匹白马,呼韩邪单于宝刀削金置入酒中,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的头骨为饮器,共饮血盟。《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胡人之盟约,置酒于人头中,饮之互相发誓。
十三、敬拜之俗
匈奴人还有一种风俗就是敬拜。“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大单于要代表族人每天早晨敬拜太阳,夜晚敬拜月亮。“月劢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就是说,他们在作战前要看星象,月圆时则进攻,月亏时则退兵。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阅读答案,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多种情感,主要是抒发命运坎坷、前途渺茫的悲痛与茫然之情,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
原文: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作者: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注音:
sh? ni?n qi?o cu? d?o q?n jīng ,shu? li?o fān w?i lǐng w?i h?ng 。
f? bō g? d?o fēng yān z?i ,wēng zh?ng y? xū cǎo sh? p?ng 。
zh? yǐ yōng shū zhāo w? y? ,xiū jiāng w?n z? zh?n sh? m?ng 。
jīn ch?o b? y?ng l?n h? bi? ,chu? l?i qiān h?ng bi?n zhu? yīng 。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阅读答案:
(1)颈联中的?慵疏?一词有哪几层含义?请作简要说明。
(2)从全诗看,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条作答。
答案 (1)表面上是说自己懒散粗疏,实际上暗指自己为人耿介。愤激之语中表明了自己宁受?物议(非议)?也决不屈心易志的人生态度。
(2)①命运坎坷、前途渺茫的悲痛与茫然。②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愤懑与忧郁。③生离死别、无缘再见的伤感与失落。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翻译: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字词解释:
⑴衡阳:在衡山之南。梦得:即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柳宗元好友。
⑵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唐宋之问《早发韶州》诗:?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
⑶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后汉书?顺帝纪》:?九真太守祝良、交阯刺史张乔慰诱日南叛蛮,降之,岭外平。?唐高适《送柴司户之岭外》诗:?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⑷伏波:汉将军名号。东汉马援曾受封为伏波将军,此即指马援。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风烟:风云雾霭。
⑸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⑹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物议:众人的议论。《宋书?蔡兴宗传》:?及兴宗被徙,论者并云由师伯?师伯又欲止息物议,由此停行。?
⑺时名:一时的名声。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⑻临河:去河边。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此处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像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⑼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背景:
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元和十年(815年)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赏析:
此诗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作者告诉老朋友,他们似失之慵疏。?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路,与苏李相比,?怅悠悠?则同,但他们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这看似乖谬,实则在理。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其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后世评价:
1.《巩溪诗话》:柳:?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今为岭外行。?王(安石):?十年江海别常轻,岂料今随寡嫂行。?柳:?直以疏慵招物议,休将文字趁时名。?王(安石):?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柳:?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又:?一身去国六千里,万色投荒十二年。?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黄(庭坚):?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皆不约而合,句法使然故也。
2.《瀛奎律髓》:柳子厚永贞元年乙酉自礼部员外郎谪永州司马,年二十三矣,是时未有诗。元和十年乙未,诏追赴都。三月出为柳州刺史,刘梦得同贬郎州司马,同召又同出为连州刺史。二人者,党王叔文得罪。又才高,众颇忌之。宪宗深不悦此二人。?疏慵招物议?,既不自反,尾句又何其哀也?其不远到可觇,梦得乃特老寿,后世亦鄙其人云。
3.《四溟诗话》:《孺子歌》:?沧浪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孟子、屈原两用此语,各有所寓。?柳宗元《衡阳别刘禹锡》诗:?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沮千行便濯缨。?至怨至悲,太不雅矣。
4.《唐诗鼓吹注解》:此与刘禹锡同至衡州而别。首言先贬十年在外,形容憔悴。后召还长安,将图大用,岂料复为岭外之行耶?经?伏波?之旧道而风烟在,睹翁仲之遗墟而草树平。吾辈疏懒性成,已招物议,而文章高占时名,易取馋妒,亦不可以此自多也。昔李陵云:?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今余与梦得不用临河而别,垂泪千行,便如河之水足以濯缨矣。其何以为情哉?
5.《唐诗鼓吹评注》:何焯:路既分而彼此相望,不忍遽行,唯有风烟草树,黯然欲绝也,前此远窜,犹云附丽伾、文,今说雪诏退,复出之岭外,则真为才高见忌矣。?慵疏?指玄都看花绝句之属。
6.《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不苦在?岭外行?,正苦在?到秦京?。盖?岭外行?是憔悴又起头,反不足又道;?到秦京?是憔悴已结局,不图正不然也。细细吟之(首四句下)。看他只将渔父《鼓枻》一歌,轻轻用他?灌缨?:二字,便见已与梦得实是清流,不是浊流,更不再向难开口处多开一口,而干载下人早自照见冤苦也(末四句下)。
7.《韩柳诗选》:结语沉着,翻?临河?、?濯缨?语,可悟用古之法。
8.《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五、六乃规之以谨慎韬晦,言已往以戒将来,非追叙得罪之由。虚谷以为不自反,失其命词之意。许印芳:次联与首联不粘。
9.《唐体余编》:执手丁咛,字字呜咽(末二句下)。
10.《粟香随笔》:凡律诗最重起结,七言尤然。起句之工于发端,如?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落句以语尽意不尽为贵,?柳宗元?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皆足为一代楷式。
柳宗元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柳宗元个人资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阅读答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
关于“揭秘:古代匈奴有什么风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zlan/202507-601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揭秘:古代匈奴有什么风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揭秘:古代匈奴有什么风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匈...
文章不错《揭秘:古代匈奴有什么风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