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竹黄简介

网上有关“天竹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天竹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中医大辞典》·天竹黄 6.1 天竹黄的别名 6.2 来源及产地 6.3 性味归经 6.4 功能主治 6.5 天竹黄的用法用量 6.6 化学成分 6.7 天竹黄的药理作用 7 《中华本草》·天竹黄 7.1 出处 7.2 拼音名 7.3 天竹黄的别名 7.4 来源 7.5 原形态 7.6 生境分布 7.7 性状 7.8 性味归经 7.9 功能主治 7.10 天竹黄的用法用量 7.11 使用注意 7.12 附方 7.13 各家论述 7.14 集解 7.15 天竹黄的临床应用 7.16 摘录 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天竹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天竹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天竹黄 1 拼音

tiān zhú huáng

2 英文参考

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bashe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天竹黄为中药名,出自《本革衍义》,即《开宝本草》记载的天竺黄的别名[1]。为禾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ilis McClure 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2]。

4 拉丁名

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tabasheer(《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中医大辞典》·天竹黄 6.1 天竹黄的别名

竹黄、天竹黄[3]

6.2 来源及产地

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ilisMcClure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sRendle等茎杆内的伤流液自然干燥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3]

6.3 性味归经

甘,寒。入心、肝、胆经。[3]

6.4 功能主治

清化热痰,凉心定惊。治热痰壅盛,咳嗽气喘,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壅,癫痫,小儿惊风抽搐。[3]

6.5 天竹黄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3]。

6.6 化学成分

本品含氢氧化钾、硅质等[3]。

6.7 药理作用

本品可抗菌[3]。

7 《中华本草》·天竹黄 7.1 出处

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名竹黄。

1.韩保升曰:“《图经》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名竹黄。”2.《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耳。”3.《开宝本草》云:“按《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4.《本草纲目》指出:“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黄的来源与今相同。

7.2 拼音名

Tiān Zhú Huánɡ

7.3 天竹黄的别名

竹黄、天竺黄、竹膏、竹糖

7.4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ambusa ilis McClure 2.Leptocanna chinensis(Rendle)Chia et H.L.Fung [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大多采取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黄。

7.5 原形态

1.青皮竹 竿高810m,直径35cm,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cm,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淡棕色刺毛,后变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711节开始,以数枝或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较粗长。箨鞘早落;箨耳较小,不相等,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箨舌边缘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毛;叶舌边缘啮蚀状;叶片线状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鉆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小穗含小花58朵,顶端小花不孕;颖仅1片,具21脉;外稃椭圆形,具25脉;内稃被针形,具2脊,脊间10脉;鳞被不相等,边线被长纤毛;花丝细长,花药**,子房基部具柄,花柱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

2.薄竹 竿高58m,直径23cm。节间长3045cm,上半部于幼嫩时被白色柔毛,老时毛落。分枝常于竿基部第3节上开始,近水平开展。竿箨幼时紫红色,老时变枯**,其长度常为其节间的一半;箨鞘近呈梯形;箨耳呈极狭的线形;箨舌近全缘;箨片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在近先端部分内卷。叶鞘无毛,先端带紫红色;叶耳和鞘口?毛具芒;叶舌近截形。叶片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26cm,宽34.5cm,次脉79对,小横脉明显,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叶柄紫红色,无毛,长约5mm。花枝长3540cm,节间长36cm;次级分枝长510cm,基部托以鞘状苞片,基部抱茎。假小穗先端渐尖;苞片卵状披针形,长711mm。小穗先端渐尖;颖2片,呈卵状披针形;不孕外稃卵状披针形,具15脉,背部中脊隆起;内稃具6脉,顶具1束短毛,鳞被3,脉纹不明显;花药基部具不等长的2裂;子房近棒状,花柱狭长,柱头羽毛状。

7.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2.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1.青皮竹分布于广东、广西,现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广为栽培。 2.薄竹产云南等地。

7.7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形的片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有的仅长12mm。表面发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性强,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气微,味甘,有清凉感,舐之粘舌。以片块大、色灰白、光亮、质细、体轻、吸湿性强者为佳。

7.8 性味归经

甘;寒。入心;肝;胆经

7.9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凉心定惊。主小儿惊风;癫痫;中风痰迷;热病神昏;痰热咳喘

7.10 天竹黄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研末,每次0.61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7.11 使用注意

无湿热痰火者慎服,脾虚胃寒便溏者禁服。《本草汇》:“久用亦能寒中。”

7.12 附方

《临海志》云:“生天竺国。”故名天竺黄。寇宗奭曰:“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著竹成片者。”故名竹黄。

7.13 各家论述

1.论天竹黄清心凉肝、化痰定惊之功1.1.李中梓:“竹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雷公炮制药性解》)1.2.缪希雍:“天竺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明目,疗金疮者,总取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本草经疏》)2.论天竹黄与竹沥性能异同2.1.李时珍:“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本草纲目》)2.2.倪朱谟:“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人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如屡见奏效。此钱月坡独得之见也。”(《本草汇言》)2.3.苏廷琬:“天竺黄,本草云清心豁痰,功同竹沥,气味稍缓,说亦近似。第痰生于脾,竹之有黄,似入脾而豁痰为切,与竹沥之走经络而利痰热微有不同,不止气味稍缓也。”(《药义明辨》)

7.14 集解

《重庆堂随笔》:“《本草纲目》止载释名而无集解,出产采取,一切形状皆未之及。按《笔谈补》云:岭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涧之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玉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涧水皆不可饮,惟剖竹取水,烹任饮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阙,各行求竹水不可复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惟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此说可补濒湖之未备。”

7.15 天竹黄的临床应用

1.1.用于痰热惊痫等证。天竹黄性寒,既清心、肝之热,又能豁痰利窍,为清热化痰、凉心定惊之良药。味甘力缓,儿科用之尤宜。治小儿痰热急惊抽搐,常配胆南星、朱砂、青黛等药,以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方如《小儿药证直快》抱龙丸、利惊丸等。治痰热癫痫,常配郁金、白矾、僵蚕等药,共奏清热化痰、定痫止痉之功。治中风痰热上壅,喉中声如曳锯者,可配石菖蒲、胆南星、牛黄等药,共奏清心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取其清心凉肝之功,又可治热病神昏谵语,常配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金银花等药,以清心凉血解毒。

1.2.用于痰热咳喘。用天竺黄以清热化痰,常配全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以加强清肺热化痰之效。

2.1.《日华子》:“伏粉霜。”(引自《本草纲目》)2.2.蒋仪《药镜》:“同犀角、丹砂,以养心除热,热情而惊悸顿平;同胆星、贝母,以利窍豁痰,痰消而癫痫立止。”2.3.《施今墨对药》:“天竺黄、半夏曲,二药伍用,清热除湿化痰止咳,最宜小儿痰热交炽,消化不良,或风痰将作,目睛呆滞。”

7.16 摘录

中药防风有什么用,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为“风药中之润剂”。临床随证配伍,具有不同的双向作用,兹琐志之。

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笔者用本方加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自汗、盗汗,均获佳效。

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防风配枳实 (壳)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

能止血,又能通经

“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防风是一种药草的名字,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

别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东防风。

那么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防风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1、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

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

前者乃解表兼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

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

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

2、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

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

吴鞠通取补中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

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

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

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

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除满,消食去滞。

3、能止血,又能通经。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

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

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

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

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

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防风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1、解热:实验观察用伤寒菌混合疫苗静注使家兔发热后,用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作用可持续2小时以上。

2、镇痛: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葡萄球菌有一定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抗休克:实验表明,防风多次给小鼠灌胃后,对电击休克有一定对抗作用。

5、: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

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增强免疫:水煎剂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因此,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7、和抗惊厥: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可延长睡眠时间。

8、保护胃黏膜:藤助防风脱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损伤。

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应激性溃疡。

9、解痉:防风水煎剂能明显抑制兔肠的收缩而有解痉作用。

其挥发油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

以上即是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其实是很多的,一般来说,防风解表主要是用于为长,这样不仅仅是可以散风寒,又可以发散风热,和荆芥的作用是一致的,所以,这两种药可以互相的进行配合应用。

效果则是很不错的。

关于“天竹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zhishi/202508-8292.html

(4)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8月02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8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天竹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天竹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目录 1 拼音...

  • dazhoutv
    用户080202 2025年08月02日

    文章不错《天竹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