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女儿女婿乔迁新居收的礼谁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女儿女婿乔迁新居收的礼谁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应该是谁乔迁之喜,谁收钱。如果是父母给儿女买的房子,办乔迁之禧,父母收也可给儿女也可。那都可以商量来,如果家庭条件好,父母也不会要这个钱。如果儿女有钱,给父母也可。
民间搬家风俗在搬完家后,当天黄昏可祭拜地基主,传说中地基主个子较矮,拜的时候要在厨房门口,摆供品的桌子不可太高现在搬家一般只需备齐柴、米、油、盐、扫帚就行了,然后择吉日吉时进新房,进新房时,要当家人先进后,其他人方可进入新房,再在吉时之内点火燃灶煮些东西吃,然后就可以放心的慢慢搬其它家什。
乔迁新居讲究事项:
1、乔迁新居须择吉日,喜双日忌单日。现代人提到吉日,大多喜欢用搬家吉日来表达;多数人在黄历上看吉日。选择黄道吉日,便是很有讲究。进入新宅是否开个吉利兆头,或将过去的霉运甩掉,住进后又是否能平安等,这些是人们普遍的要求和良好的愿望。
2、搬家的日子通常是指举行“入宅仪式”的日子,最好在“入宅仪式”前把所有家电、家具定位。床、书、衣服、锅碗瓢盆等整理好,封门(把门关好),等“入宅仪式”的吉日开门、上香祭祖、开火(点火)或放鞭炮等,在当天入住。
3、入宅时,应先用盐调和清水,清洗净化宅子,忌讳用真朱砂、柚叶、石榴花枝水,净宅一遍。因为朱砂可产生水银,毒害居住者。
"木叶"是什么叶?有什么深刻含义?
江苏扬州的乔迁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祭祀:在搬迁之前,家人会准备一些祭品,如水果、鲜花、香烛等,前往新居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新居安宁、吉祥。
拜堂:在新居入住后的第一个早晨,家人会准备一桌丰盛的早餐,摆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全家人一起跪拜,祈求家庭幸福、吉祥。
安家神:在新居入住后,家人会在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供奉“安家神”,通常选择一位贤良或财神的神像或画像,以祈求家庭平安、财富和好运。
宴请亲友:新居入住后,家人会举行乔迁宴会,邀请亲友前来祝贺。宴会上,家人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和酒水,大家围坐一起,共同庆祝和祝福。
红包赠送:在乔迁之际,亲友会给新居主人送上红包,以表达祝福和喜庆之意。新居主人通常会准备一些小礼品或红包回赠,以回应对方的祝福。
以上是江苏扬州乔迁的一些习俗,具体情况可能因家庭传统和个人习惯而有所不同。
深圳民风习俗有哪些
编辑本段一、中国古代文学中指“树叶”
《说“木叶”》
作者: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一种乐器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在我国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木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树叶虽小,音色优美,音乐动人,独具风采。
编辑本段起源
关于吹木叶的起源,在黔东南的苗家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个苗族青年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终年不得相见。有一次,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她走。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姜兄九紧追出门,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不赶她走了。他们结成美满姻缘,从此,他们一家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叶起堆堆,可惜阿哥不会吹,哪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编辑本段传说
传说孤儿丹叶,勤劳而纯朴,以打柴卖草为生,年到25岁还未娶妻。一天,他在打柴归途上歇息,见到一种叫关门柴的叶子翻卷合拢起来,经微风一吹,竟然发出悠扬的“呜呜”音响,他随手摘下一片试着一吹,叶子也发出清脆的乐声。此后,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几片叶子吹,一连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奏技巧熟练了,他能把自己苦难的生活和悲欢的心情,用二十一种喜怒哀乐的曲调表达出来。谁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竟拨动了天上七仙女的心弦,她不顾天上的清规戒律,毅然下凡来和丹叶“浪哨”(布依语为谈情说爱之意)。丹叶在南龙山上,七仙女在北凤坡上,互相用木叶声传送着一首首浪哨歌,你吹来一首,我回答你一首,两个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当丹叶走到两山中间时,只见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样羞答答地等在那里,手上还拿着一片不老不嫩的叶子。他们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从那时起,布依族就兴吹木叶,青年男女就用木叶声传递爱慕之情,很早就产生了这首“只用木叶不用媒”的情歌。类似布依族这样的传说,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直到今天,他们仍有吹叶邀情的风俗。
编辑本段发展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禽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几千年来,吹木叶盛传不衰,但见于史籍较晚。到了唐代,吹木叶更为盛行,在皇室宫廷乐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正式用于“十部乐”的“清乐”中。《旧唐书·音乐志》称吹木叶为“啸叶”。并记述宫廷音乐“叶二歌二”。表明在乐队中有歌唱者二人、吹叶伴奏者二人。唐代历任岭南节度使的杜?,精于研究吹叶,他在《通典》(卷一一四)中说:“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桔柚(叶)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如笳首也。”《新唐书·音乐志》更明确记载演奏宴会时有“吹叶一人”。值得一提的是:乐队在演奏像《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乐曲时,也一定要有吹叶。这时的木叶,已身价倍增,受到隆重礼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六)中形象地写道:“苏家小女(六朝歌妓苏小小)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唐代诗人郎士元,在《闻吹杨叶者二首》诗中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可见,那时人们就津津乐道木叶吹奏技艺之高、音乐感人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时,洛阳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岁,就已擅长吹叶音乐,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使听者无不荡气回肠,为之震撼。在唐代的文献中,也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吹奏木叶的文字,在当时的南诏地区(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叶声表达爱慕之情。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乐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乐师口含木叶吹奏的图像,他席地盘脚,正襟端坐,右手两指岔开扶叶,左手中还持一串树叶备用,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是唐代、前蜀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
编辑本段乐器的选择
吹木叶,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叶片的结构匀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佳。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对吹奏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的叶子既不便吹奏,发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叶片,以叶长5.5厘米、中间叶宽2.2厘米左右的比较适宜。叶子不耐吹用,一片叶子吹几次就会发软破烂,不能再用,所以吹奏时奏者需有多片树叶备用。
编辑本段演奏方式
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粘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缘稍稍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振动发音。木叶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音响,音域达十一二度。若要使它发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不用手指帮助,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木叶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紧,控制气流的送出。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
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明亮、悦耳动听、近似人声,俗话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这小小的一片树叶,却可与人声媲美,就像人声歌唱一样,并且具有山乡风味。它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演奏的乐曲大都选自人们所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在湖南等地,还用木叶为戏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编辑本段各族演奏习俗
苗族的黑不龙,是黔、滇、湘、桂等省、区的苗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多使用桔叶、柚叶和冬青叶吹奏。靠近江河地区的苗家人,还有使用大鱼鳞片吹奏的,既耐用又发音响亮。吹木叶特别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睐,它与爱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有一首苗族民歌这样唱道:“一首木叶一首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翻岔口,阿妹何时得见哥?”在苗族地区,每当月朗风清之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叶要趁叶子青,谈恋爱要趁年纪轻”等诸如此类的词句。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叶的,只有年轻的小伙子才是吹木叶的能手。直到今天,每当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摇马郎”、“采花山”等社交、恋爱活动时,悠扬的木叶声此起彼伏。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小伙子用黑不龙吹的独奏曲《情调》,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纯净、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独特风格。
在广西瑶族爱用榕树叶、龙眼叶、橄榄叶和荔枝叶吹奏。瑶族有着古老的风俗,每年春节至春耕前,家家备宴畅饮,串寨互贺,小伙子和姑娘则吹奏木叶、翩翩起舞。在一年一度的“浪平”歌会上,到处响起悠扬委婉、优美动听的木叶声。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树、白腊树等质地稍硬、韧性较好的嫩叶子,发音明亮、悠扬。一般多在白天于户外吹奏,如山上劳动、路上行走时常常吹奏自娱。除独奏外,也常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叶吹奏情歌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一带流行的《玩山歌》,唱时就用木叶伴奏帮腔,它从“初相会”到“阿辛尝”,中间包括“相思”、“情深”、“白话”、“分离”等歌调,是专门用以传情达意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贵州省三穗县一带聚居的黔、湘边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色秀丽的圣德山赶山、对歌,县文化馆还组织吹木叶比赛,优胜者常常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一般选用万年青叶或梧桐叶吹奏。四川省凉山彝族称木叶为叶笛,在大凉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雁姑娘》,生动地叙述了聪明伶俐的锅庄娃子,吹得一手好叶笛,引来了大雁姑娘结成佳侣的故事。云南省泸西县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调》格外动听。贵州省彝族地区常用木叶为民歌伴奏,称伴奏的二声部民歌为“倒扣”,伴奏的三声部民歌称作“三倒扣”。
壮族的拜美,是壮家人最喜爱、流传最广的乐器,多选用榕树、龙眼、荔枝、橄榄等较为柔软、富有韧性的树叶吹奏。聚居于桂、滇等省、区的壮族人民,常在劳动休息、赶集串寨和对歌赛会等场合中吹木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不论在山野林间,还是上、下工的路上,随时都可听到木叶吹奏的《山歌调》,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红彤彤,扛起锄头去做工,今年增产多几成,吹起木叶庆年丰。”云南省壮乡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壮家本爱吹木叶,祖孙一辈传一辈,旧时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头醉。”壮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对歌时,常用木叶向姑娘倾吐衷肠。云南省泸西县的壮家小伙子,特别爱吹《山歌调》。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欢用木叶传情,姑娘们常在晚饭以后,穿戴整齐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有一首《浪哨歌》中这样唱道:“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声,木叶好比拨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吹声木叶唱声歌,木叶掉下九江河,千里听见木叶叫,万里听见郎唱歌。”
吹木叶在白族中流传极为普遍,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叶、柳叶、栗叶和梨叶吹奏。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吹奏方法多样,其中鹤庆县农民盲艺人张树先,他一人常操梆笛和木叶两件乐器吹奏,忽而笛声嘹亮,忽而叶声悠扬,表现了青年男女欢乐对歌的情景,乐曲有《梅花调》等。
水族人民喜爱吹叶,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富源县最为流行,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动和恋爱生活中的密友良伴,他们用木叶传情、表达心声,常吹奏的乐曲有《情调》等。
聚居于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蒙古族人民,更是擅长吹奏木叶。北宋李?等辑《太平御览》(卷五八一)中有:“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特别是在青年男女之间,木叶则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幸福的鹊桥。在蒙古族,人们常两人一起用木叶吹奏山歌,有时也用笛子为木叶伴奏。可见,木叶与各民族青年的爱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编辑本段近代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木叶艺术得到不断发展,诗人们对木叶吹奏更有着细致、生动的描绘。钟黔宁在《木叶》中写道:“摘下鲜嫩的碧绿碧绿的叶片,紧紧地贴在厚实的唇边。它涌出如此奇妙的音响,带着苗山乡土的气息飞旋……仿佛苗家的整个生命和爱情,都注入了你的筋脉之间。”张新泉在《木叶声声》中,则详细地谈到了木叶的妙用:“……‘谈’打猎,‘谈’春播……送客下山不喊‘慢走’,青青的树叶贴在口,送你一山翠绿,半崖山花,木叶声,浓似酒。夜里约会不怕‘迷向’,地点‘写’在树叶上,一声低来一声高,心上路,多明亮。”肖华将军也曾撰文提到木叶吹奏这种艺术形式,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像傣族的吹树叶等,都是优美动听的乐器,它们都为祖国的艺术增添了色彩。”80年代以来,吹木叶又重新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为**配乐。贵阳市花溪的布依族木叶手罗道中,技巧娴熟,音色优美,他用平吹与超吹的技巧,可奏出近三个八度的音域,他吹木叶与管弦乐队协奏的木叶独奏曲《茨藜红》,已灌制成密纹唱片,受到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在故事影片《血与火的洗礼》中,有一首富有福建特色的抒情歌曲《苦歌》,它是由北京市职工艺术团常学贤用木叶伴奏的。此外,《从奴隶到将军》、《黑面人》等**音乐中,也运用了吹木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赵怀礼,通过反复实践,将软硬适中的塑料薄膜剪成适当大小的叶片形状用于吹奏,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发音灵敏,强弱层次分明,音域达三个八度,演奏技巧有单吐、双吐、花舌、滑音、颤音等,可吹奏出难度较高的乐曲,使木叶音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数百万的建设大军,从而带来了全国几乎所有区域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那么,深圳有什么民俗风情?深圳风俗活动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了解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深圳过年风俗
1、早挑“年活水”
大年初一,新年之始,这是民间最为重视之日。新衣、新鞋、新帽,面貌一新,甚至连喝的茶水都要新鲜煮泡。早时深圳的妇女起得特别早,去井口河边挑满一缸水,取“新水活力”之意。隔日茶、水全倒掉,重新煮一_开水。如今城乡用上自来水,还是有人清晨上梧桐山、羊台山取山泉用作沏茶煮饭煲汤用。
“新年流流,唔_(睡)懒觉。”这一天,全家都起早床,起床之后不能再睡,否则穷困一辈。漱洗完毕,向家中父母长老问安:“新年早晨!”然后一家吃煎萝卜糕、芋头糕和猪骨菜干粥等早点。这天忌扫地,庭院门口满地炮仗衣屑也不能扫,让它红旺下去;有垃圾不去倒,怕倒掉财运。如有果皮、瓜子壳、糖果纸屑,要包好放在床底“聚财”。大年初一不进菜园摘莱,更不能挑尿桶去浇菜;不赤脚,不讲不吉利的话,更不许讲粗话,骂人打人;挨打骂的人会“衰”,骂人的人也会口烂舌生疮。
2、广府人“抢花炮”
除夕夜零时一过,踏入大年初一,家家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上世纪八十年代禁放鞭炮烟花前,家家户户点燃爆竹,争相“抢头炮”,你放一万头(响),他放三万头,我家更放五万头,一时村村鞭炮齐鸣,烟花升空,震耳欲聋,持续几个小时。到天亮时,再次响遍鞭炮,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开门出去,大街小巷炮仗红屑铺地,为节日增添不少气氛。近年大气污染,阴霾日益严重,人们过年才理性选择了不放烟花爆竹。
福田、南头、西乡、沙井、松岗、公明的广府人,把这种“抢头炮”又叫做“抢花炮”,旧时由村太公赏田的款项或会社筹款,买来一批炮仗,其中一捆最大的20或30万头(响),年初一凌晨在村里的空地燃放,谁能抢到中间这个炮头,而让它不燃爆,谁就是能人、村中英雄,顿获村人喝彩和长老奖赏。抢得炮头的人,赢得个好彩头。
宝安西乡地区还流行“抢炮”、“领炮”、“还炮”的大型民俗活动。每当燃放的箭炮冲天,带有编号的炮花从天降落时,人们如潮水般涌至炮花落地处,争抢带有编号的炮花以求大吉大利。后来这种抢炮习俗发展在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举行,西乡八乡村民在西乡河的沙滩上(现西乡戏院处)云集,旌旗飘展,鼓炮齐鸣,抢到带有编号花炮的人,可到北帝庙领到与炮花编号相同的一幅画有北帝画像的双面玻璃镜抬回家供奉,以求来年吉利。至次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北帝“镜画炮”抬回庙,名为“还炮”。此俗曾中断数十年,近年恢复,形成“飘色巡游”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做年的一个“做”字,道出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涵义,它既包括“过新年”、“贺新年”的意思,又有一层“做”——忙碌的愉悦,无论是广府人、客家人,还是潮汕人,在忙碌中享受过年的热闹和欢乐。
3、初一拜神祭祖
深圳当地俗话说“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人拜人,即拜年。
年三十拜神,带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酬神”之意;年初一拜神,则是祈求新的一年获神明和祖宗庇护。[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深圳本地食荤的大体在初一拜,拜祭程式较为简单,主要在家神台上添香烛,续茶酒;也有人重新做些荤菜,换上水果、糖果礼拜。平时食斋之人或信众则在年初二,带斋祭食品到寺庙拜谒。
年初一还有个习俗,许多不是信佛之人,此日却也三顿吃斋,因为“斋”“灾”谐音,“吃斋”寓意“消灾”。用现代医学保健观点来看,也不错,除夕团圆饭大鱼大肉,煎炸油腻,第二天多吃青菜和斋素食物,清清肠胃,也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养生选择。
4、初二出门拜年
年初二是“开年日”,过去大部分私人的店铺要开门做生意。老板请伙计(也有正月十六)“打牙祭”,宰鸡焖肉,先拜财神爷,后围坐一起饮宴,叫“开年”。店主希望这顿“打牙祭”饭后,工人落力做工,一年生意兴隆。
家家户户吃了“开年饭”,举家出门拜年。按当地老习俗,初一不拜年。客家的村镇,年初二才出门拜年,出嫁女则携婿郎、子女“转外家”;也有的村落年初四才“转外家”,初二去跟公公婆婆拜年。由于近十几年来国家法定春节假期只有3天,加上前后周六日调休共7天,假期十分难得,初一、初三也去拜年了。初三民间历来认为是赤口日,也是“送穷日”,这一天本不到别人家中拜年,如今也无禁忌。
上门拜年,探亲访友,带上礼品手信,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种礼貌。当地人多送上蚝豉、蚝油、腊肉、腊肠、浮皮、腐竹、年糕、米饼、煎堆等土特产和酒水茶叶。切忌只带“两梳蕉”(即两只空手)。如今时兴送曲奇饼、进口水果和老年保健品,但传统的还是送去自己养的鸡、自己种的菜,自己做的糕点、米饼,吃得鲜甜,吃得放心。款待到访的客人,也讲究礼貌,一边热情让坐,递茶送水,一边拿出煎堆、油角、瓜子和“八果盒”(盛有糖莲藕、糖马蹄、糖莲子、糖冬瓜、糖姜片、炸糖环、年糕及沙糖桔),主客品尝,寒暄问好。
传统拜年,有一个派利是的重头习俗。“恭喜发财,利是兜(拿)来!”这是深圳当地人一见面的幽默拜年流行语。“利是”是古代拜年时大人给小孩的“压岁钱”。深圳人拜年派利是,不像北方只给小孩,连未婚大龄青年都给。给自己的孩子封三五百,甚至一千元,而且父母各给一封;三代以内的堂、表兄弟姐妹亲戚的子女给五十、一百,夫妇俩也要各给一封;一般朋友、同事、熟人的孩子也给二、三十元。现在利是越派越多,给年轻夫妇尤其是经济拮据的“房奴”负担不少。故有些年轻家庭出外旅游,有意避开此习。本来几十年前派利是只两元,就是现在港澳地区给的利是仍保持十至二十元左右。手信轻重和利是多少不应攀比,图个吉利,心意到了就成。
5、舞龙舞狮年味浓
拜大年,行花市,逛大街,看舞龙舞狮麒麟舞表演。大锣大鼓一敲,方圆村镇一片喜气洋洋。
深圳有“东麟西狮”之说,也就是东片客家人舞麒麟,西片白话地区舞狮子。新年期间,各村麒麟队、舞狮队纷纷到同宗共族的邻村拜年,联络情感。客家人有舞麒麟送福入屋的习俗。麒麟从村头舞到村尾,一家一户礼拜,屋主鞭炮欢迎,麒麟到了门口就低着身子慢慢进屋,到厨房、天井、厅堂拜三拜,祈求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拜毕退到屋外,师傅打开“拜柬”(木匣子),主人自动送个红包酬谢(金额随意)。然后,再放鞭炮送麒麟到村里空旷的坪地上为乡亲们表演。麒麟队一个村接一个村,舞到香港新界同姓村,元宵节才回来。
讲粤语的公明、松岗、沙井、福永、西乡、南头、大鹏、皇岗、沙头等镇村,历史上喜欢看大戏。这里说“看大戏”就是看粤剧,春节前,许多村庄搭好“戏棚”,请来广州、深圳戏班大佬倌,“嚓嚓梆!嚓嚓梆!”锣鼓声把全村敲震得热闹非常,《六国大封相》、《碧天贺寿》、《天姬送子》、《八仙贺寿》、《薛仁贵征西》等粤剧,连演五六晚。
龙华、观澜、石岩、坪山、龙岗、坪地、葵涌和大鹏的客家人,喜欢新年对山歌,“赴歌墟”摆山歌擂台。过去龙岗墟还有独特的“龙岗皆歌”唱法,热烈动听的皆歌衬词“一朵鸳鸯牡丹花罗哩”,有成百上千人加入和唱,整个“歌墟”闹得沸沸腾腾。沙头角渔灯舞,也在春节期间表演。盐田渔民把水上迎亲习俗变成陆上迎亲舞蹈进行巡游表演。初二晚上,南澳镇渔民数十人用百多米长的草龙,插上香火,燃放鞭炮,朝海尽舞,祈求渔汛满仓。
深圳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及南山青青世界等景点,更是用美仑美奂的各民族民俗节目,吸引数十万游客,同庆马年,共祝新的一年马到成功,人人龙马精神。
深圳风俗与民俗活动
1、妈祖诞庆
在深圳南山区的赤湾,有一座“天后庙”,相传为纪念百姓崇祀的海神妈祖而建。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民间女子,她聪明、勇敢、善良,有预知气象变化、驱邪治病和泅水过海的本领,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船只,极受人们敬重和爱戴。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诞辰,九月初九在湄洲峰顶羽化“升天”。每年三月,沿海各地的渔民和农民在天后庙举行盛大庆祝庙会,祭祀天后,求航海平安、渔业兴旺、五谷丰登。在祭祀后还举行文艺表演和贸易活动。官方也按照朝廷的祭典来祭祀妈祖,每年春秋两次,行三叩九拜大礼。妈祖诞庆活动,体现了深圳人民对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2、北帝诞庆
在旧社会黑暗统治下,广大人民苦不堪言,他们期望自己的精神枷锁能在各种崇拜活动中得到解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西乡,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盛行一种叫“北帝诞庆”的崇拜习俗。这是当地人民一年中最为喜庆的日子,这几天之内,所有乡民都来参加,热闹非凡。农历二月二十八日是北帝爷的“出位”日。这天先由乡里长老设礼桌面对北帝爷祭拜,礼毕之后由善男信女们抬着北帝菩萨到各村巡游,直至三月初二抬回北帝庙“复位”并再一次祭拜而告终。据说北帝爷法力无边,能消灾祛病,降妖驱魔,确保人人健康,家业兴旺,永久平安。因此,在北帝爷“出巡”期间,乡民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场面甚是隆重热闹,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舞龙舞狮,连日欢庆。在乡民心中,北帝爷是神,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对北帝爷供奉得忠诚,就会确保一家幸福,因而“北帝诞庆”对西乡人民来说是比“生日”、“春节”、“中秋节”等更为重要的庆祝日子,庆祝仪式自然是正规而隆重,场面也是无比恢宏。
福永舞龙狮
福永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其风俗活动源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狮和唱大戏为主。从清朝嘉庆年间起,这三种主要的风俗一直流传且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只有舞龙狮的传统风俗沿袭至今并成为最主要的庆祝活动,而划龙船和唱大戏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节日和迎亲嫁娶、企业开张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大张旗鼓地舞龙狮助兴庆贺。由于福永舞狮活动极为盛行而成为深圳最著名的舞狮之乡。现全镇共有6支舞狮队,每队都有四、五十人,十几个狮头,鼓乐齐全,并且每支舞狮队都有大量的拥趸和狮迷。每逢舞狮比赛,助威声、叫好声震撼天地,场面极为喧闹。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狮馆,设备齐全,专供舞狮队训练和表演。1987年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上,塘尾村舞狮队以绝对优势取得总分第一而勇夺桂冠。其舞狮队雄壮的气势,遒劲潇洒的动作,清新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纷呈的场面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3、沙井上香
广东省各地盛行上香拜神活动。许多家庭、酒店、宾馆和店铺的大厅及公司工厂里,墙壁上都设有神龛,神台上设一香炉,两旁各有一盏彩灯。每天清晨人们点上一柱香拜几拜,企盼供奉的神爷能保佑身体健康、业务发达、吉利和财运永远伴随。这种上香活动犹在深圳沙井镇极为普遍,礼仪也极为隆重。沙井村民的上香习俗从唐朝起一直流传至今,每家都设神龛,每天都由家中长者主持仪式。上香前,主持者洗漱干净、端正仪表之后,庄重虔诚地点上三支香端正地插在香炉里,然后施行三拜之礼。接着全家大小都一一上香拜。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仪式更庄重,礼拜也更显虔诚,所用的香也比较讲究,主要是用檀木磨成细粉做成的檀香。给香炉上香之前,要摆贡果,主要是时鲜水果如荔枝、芒果、龙眼等,还要供上荤菜和米饭。拜祭神爷之后,全家大小一起用斋吃素,不吃油腻和荤菜类。村民上香的习俗,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健康和富裕生活的追求。
4、龙华客家习俗
深圳市龙华镇原籍人有90%操客家方言。“客家人”的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南宋和明朝末年,由于蒙古族和满族的南侵,中原地区的汉族为躲避战乱纷纷迁移至湘、赣交界山地、广东潮汕梅州地区和闽南,而以广东省内为最多。对于土著居民而言,迁入的人即为客家人。他们的语言因受当地的影响而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发音较独特的语言即客家话。深圳龙华的客家人保存着独特的风俗,他们在大年三十要杀鹅,祭奠祖宗之后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要吃素,不沾荤腻。到了端午节,要宰狗以祭奉列祖列宗。与其他客家人不同的是,龙华彭姓人过年是在正月十五而非初一。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都做年糕(年年高之谐音,取来年更上一层楼之意)。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家家户户都要到先祖的坟上去“拜山”(即扫墓),在清明节每人都吃鸡屎藤(一种中草药)、艾饼,以求能避瘟疫、除疾病,保全家人安康。过去在自然经济社会里,客家男人放牛、耕地,喜欢唱山歌。新娘在出嫁前要器三天三夜,以示对娘家的眷恋,而新郎在进村迎亲前要过“进门关”,进关顺利之后方可正式迎取新娘。龙华客家人的习俗,是中华各民族五彩缤纷的习俗里的一朵奇葩。
5、龙岗女子哭嫁
昔日龙岗客家人保持着客家的传统习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个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这么长的时间,泪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现红肿,而这使得新娘更显楚楚动人,可能正应了“经常性地流点眼泪有助于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显得最漂亮”的俗话。完婚之日,当迎亲队伍临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庄时,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带领迎亲队伍经火“避邪”之后,方可进村正式迎亲。拜见过岳父母之后,村中长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时,新娘即娇婉缠绵地哭辞父母,轻移莲步,款款出门,频频回望,之后即登轿起行,陪嫁女亦随轿送行至夫家。迎亲队伍一路上笙歌不绝,鞭炮、烟花不停地放。陪护新娘的伴娘每隔十来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长的红绳,意为完婚后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岗女子哭嫁习俗现已不很流行。
6、坪地围笼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着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他们过去的住所相当独特。他们用三合土、竹木、砖瓦、芦苇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圆柱形的围笼屋,全家人都住在里面。这种围笼屋占地面积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两层。围笼屋外观上很象古堡,高墙翘檐,气势很恢宏。地主大户的围笼屋占地面积更大,屋的四角设有楼阁,用于了望放哨,由于建得相当坚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门可进,因而易守难攻,很容易防护别人的攻击。围笼屋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夏季炎热时可上楼阁通风处感觉凉爽,冬季天凉时又可因密不透风而保暖。而且,坚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优点。一般围笼可连续住几代人,可经受8-10级台风袭击。坪地围笼屋体现了客家建筑奇特的风格。
7、坪山打蘸
坪山镇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独特的传统习俗。过去坪山人特别重视祭祀活动,祈神拜佛极为虔诚。其中最隆重的仪式即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一片喧腾,热闹非凡,附近小贩也云集于此趁此机会大做买卖。先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典仪式,祭桌上摆满精美的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一片香雾缭绕。首脑身后,簇拥着全圩居民。首脑行礼时,乡民跟着伏地叩拜,九遭之后礼毕,居民就在广场上开始连续嬉戏七天八夜,尽情吃喝赌闹,通宵达旦,一片喧嚣气氛。打蘸期间,人们极尽奢侈,花费不少钱财同时八天乐此不疲,也贻误了农事。有些经济不宽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后只得借债或乞讨日。这个打蘸陋俗,劳民伤财,在1943年被废除。
8、凉帽遮羞
大鹏人操客家方言,保持着客家风俗。大鹏妇女素有戴凉帽的习俗,不论冬夏。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条用火烧烫一下,这样可使竹条更柔韧,然后用劈刀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蔑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所以戴起来也显得更秀气、更妩媚。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妇女戴上凉帽,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却看不清自己,很有点面纱的味道,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风韵。同时,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渔民娶亲地处龙岗区东南端沿海的南澳镇,其民风淳朴,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习俗。以前南澳居民大多靠捕鱼而生,因而“渔民娶亲”成为本镇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当渔村女子成亲之日,新娘新娘被众多渔家姐妹簇拥前行,身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狮载歌载舞,而他们身后,有着一名男扮女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帽、手操船桨的渔家妇女,列队而行,一路撑桨,迎亲到家。迎亲队伍规模庞大,浩浩荡荡,观者甚众,一片喜洋洋的气氛。路上鼓乐齐鸣,礼炮震天,热闹非凡。“渔民娶亲”之日,全村不论男女长幼,都不下海而赶来为新人庆贺。最好的贺礼当属用彩纸剪的成双成对的大鱼模样,意祝新人百年好合,家业兴旺。
9、舞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众,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紫气常临、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舞草龙既是渔民企盼一帆风顺、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深圳民间节日
深圳的民间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荔枝节等,这些都是各镇居民通有的节日。但是某些节日在不同的地方其过法却不相同。如除夕,公明人贴春联,从子夜零时起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鞭炮龙岗和大鹏人要用香茅、柚叶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以求来年好运龙华人在这天要杀鹅祭祖。又如春节,龙华人初一要吃素,该镇彭姓人以正月十五为过年而不是初一。除了这些共有的节日之外,有的镇又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坪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节、四月初八的米面节、六月初六要食绿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节、十月初一的茶果饼节,还有十一月的冬至南澳镇有正月初二的舞草龙节西乡地区盛行二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二的“北帝诞”等。自1987年广东省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之后,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七彩纷呈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深圳民间禁忌
与丰富的民间节日相对照,深圳各地的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禁忌。民间禁忌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诸多客观现象无法理解、无力改变因而产生神秘感到的结果。沙井和公明居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必需上香供神,且吃斋以示心诚,祈求神爷能驱除邪气,保全家平安。龙华人大年初一要吃素一天,忌荤腻食物清明节吃鸡屎藤(中草药)、艾饼等以“避邪”,“避瘟神”。龙岗和大鹏人在婚嫁时,当迎亲队伍临近女方村庄,村中男子在路中燃火以“避邪”,迎亲者经火“避邪”后方可进村迎亲他们在除夕夜要用香茅、柚叶、菖蒲和香石榴叶等煮成“年香水”沐浴净身,以洗去旧年的“霉气”,祈求新年里小孩能茁壮成长,大人能精力旺盛,老人能延年益寿?这种民间禁忌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米信色彩,但无一不体现出深圳人民对健康和幸福的渴望。
关于“女儿女婿乔迁新居收的礼谁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zhishi/202507-43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女儿女婿乔迁新居收的礼谁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女儿女婿乔迁新居收的礼谁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女儿女婿乔迁新居收的礼谁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