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的诗作

网上有关“陈陶的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陶的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

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

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

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

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

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

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

敞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

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

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

注释“横阳”,在福鼎市北向,即今浙江省苍南、平阳两县及泰顺的部分地。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从江南道温州安固县(县境包括今浙江平阳、苍南、瑞安、文成、泰顺)析出复置,以其地有阳屿即横屿故名。

“铜山”,即今福鼎市。宋以后写作“桐山”。《福宁府志》卷四上《地理志·山川·福鼎县》:“桐山,即今县治,平坡宽旷。旧多桐,故名。左右两溪夹岸,亦名桐川。”然而,据陈陶这首诗,所谓“桐山”,系“铜山”之音诈;名“铜山”,因该地石色如“铜”,或色如铜的石梁横亘在沟壑上,而不是“旧多桐”;唐人所说的“铜山”,也不是单指今福鼎“县城所在地”,而是诗人翻山越岭,遵海而南,过了“横阳”,从而进入有“铜梁”的那片山区的地名,即相当于今福鼎全境。铜是淡紫红色或红色,今福鼎市和霞浦县大部在唐时又合称为“赤岸乡”(详见拙作《空海是在霞浦赤岸村入唐吗?》,载1999年9月15日《闽东日报》)。由此可见,“赤岸”一名的由来,与福鼎这地方的石色有关。

在唐代,从今福州前往京城长安的行走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直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崇安,越武夷山,进入江西,顺江而下入彭蠡湖,出湖口入浔阳江;逆水上溯至汉口,再沿汉水直上,由商州越秦岭抵长安。一条是曲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浦城,越过仙霞岭,进入浙江的江山,一路直下杭州;经江南河,北上渡长江,由山阳渎转淮河、汴河,经开封、洛阳,到达长安。如今,有了陈陶《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作证,我们可以大胆地宣布:从福州前往唐都长安,其实还有“第三条”的行走路线,即经连江、宁德、福安白马港(晚唐称黄崎港)、霞浦杨家溪、福鼎分水关一带,而通浙江平阳、温州、乐清,此后便是当时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著名的“唐诗之路”了。 2.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翻译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赏析《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3.赠温州韩使君

康乐风流五百年,永嘉铃阁又登贤。

严城鼓动鱼惊海,华屋尊开月下天。

内使笔锋光案牍,鄢陵诗句满山川。

今来谁似韩家贵,越绝麾幢雁影连。 4.闲居寄太学卢景博士

无路青冥夺锦袍,耻随黄雀住蓬蒿。

碧云梦后山风起,珠树诗成海月高。

久滞鼎书求羽翼,未忘龙阙致波涛。

闲来长得留侯癖,罗列楂梨校六韬。 5.赠漳州张怡使君

旧德徐方天下闻,当年熊轼继清芬。

井田异政光蛮竹,符节深恩隔瘴云。

已见嘉祥生北户,尝嫌夷貊蠹南薰。

几时征拜征西越,学著缦胡从使君。 6.赠容南韦中丞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

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

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 7.投赠福建路罗中丞

越艳新谣不厌听,楼船高卧静南溟。

未闻建水窥龙剑,应喜家山接女星。

三捷楷模光典策,一生封爵笑丹青。

皇恩几日西归去,玉树扶疏正满庭。 8.赠江南李偕副使

世禄三朝压凤池,杜陵公子汉庭知。

雷封始贺堂溪剑,花府寻邀玉树枝。

几日坐谈诛叛逆,列城归美见歌诗。

从军莫厌千场醉,即是金銮宠命时。 9.贺容府韦中丞大府贤兄新除黔南经略

蓬瀛簪笏旧联行,紫极差池降宠章。

列国山河分雁字,一门金玉尽龙骧。

耿家符节朝中美,袁氏芝兰阃外香。

烽戍悠悠限巴越,伫听歌咏两甘棠。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

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

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

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

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

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作品原文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词语注释

1.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2.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3.急:加紧。

4.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

5.必:一定。以……为:把……作为。

6.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

7.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8.强(qiǎng):竭力,极力。

9.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

10.明:明白地。

11.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

12.复言:再说。

13.令:让,使。

14.唾:吐唾沫,动词。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15.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16.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

17.见:谒见,拜见。

18.盛气:怒气冲冲。

19.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

20.入:进入殿内。

21.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

22.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23.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

24.曾:竟,副词。

25.疾:快。

26.不得:不能。

27.见:指拜见太后。

28.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29.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

30.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31.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32.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33.恃(shì):依靠,凭借。

34.辇(niǎn):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

35.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36.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

37.衰:减少。

38.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39.殊:很,特别,副词。

40.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

41.日:每天(步行)。

42.少:稍微,略微,副词。

43.益:增加,动词。

44.耆(shì):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

45.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46.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47.少解:稍微不和缓了些。

48.公:对人的尊称。

49.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

50.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

51.少(shào):年幼。

52.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53.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54.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55.得:能够。

56.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

57.没(mò):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58.以:连词,来。

59.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

60.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61.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几何:多少。

62.愿:希望。

63.及:趁。

64.填沟壑(he):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

65.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66.甚:厉害,形容词。

67.于:比,介词。

68.异甚:特别厉害。

69.以为:认为。

70.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

71.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72.贤于:胜过。

73.君:您,对人的尊称。

74.过:错。

75.之甚:那样厉害。

76.子:这里泛指子女。

77.为:替,介词。

78.计:打算,考虑。

79.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

80.持:握持。

81.踵(zhǒng):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

82.为之:为她。泣:小声哭。

83.念悲:惦念并伤心。

84.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

85.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86.必:一定,副词。

87.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

88.使:让(她)。

89.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

90.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91.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92.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349-前326)。

93.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94.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

95.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96.在者:在侯位的人。

97.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

98.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

99.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

100.人主:国君,诸侯。

101.则:就,连词。善:好。

102.位:地位。

103.尊:尊贵,高贵。

104.而:可是,转折连词。

105.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

106.劳:功劳。

107.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108.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

109.膏腴(yú):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

110.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111.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

112.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113.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

114.自托:寄托自己。

115.以:认为,动词。

116.为:替,介词。

117.计短:考虑得太短浅。

118.不若:不如。

119.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

120.恣:任凭。

121.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122.约车:套车。约:捆缚,套。

123.乘(shèng):量词,古代一车上马叫"乘"。质于齐。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124.子义:赵国贤人。

125.犹:还。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翻译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

创作背景

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赵太后就是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千回百折,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此时,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他于是从容回顾往事曰"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责太后不该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应像疼爱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龙彀中。一声爽朗的"然",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至此,触龙的谏说已初见成效。他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揭穿了太后。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艺术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历史上的赵威后,据《战国策·齐四·齐使使者问赵威后》,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太太;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她曾说过:"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种重民轻君的话,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的。正因她有政治才能,才得以"新用事"。但她作为母亲,也和常人一样,溺爱小儿子。不过,在触龙的劝谏下,凭着她的政治经验,很快地认识到,只有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子。于是她完个接受了触龙的意见。文章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文章一开始就写她:"明谓左右,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摆出一副强横的面孔。但随着触龙劝谏的深人,她的情绪慢慢改变了。在表情上,由"盛气"而"色少解",而"笑";在语言上,先是冷冰冰的(如"恃辇而行"),再是说客气话(如"敬诺"),再是说心里话(如"妇人异甚"),再是被动应答(如"然""无有"),最后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完全接受劝谏。赵太后的情绪是随着触龙的劝谏一步步地改变的。

触龙的形象也刻画得很生动。他与一般大臣只强调国家利益,不关心长安君利益,一味强谏不同;他既关心国家利益,又关心长安君利利益,并把两者统一起来。他是真心实意地为赵太后和长安君着想。赵太后不只是被他所说的道理折服,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善于做思想工作:先从寒喧请安入手,消除紧张气氛;再提出共同关心的"爱子"问题;再提出"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原则;再用历史事实说明爱长安君就应该"及今令有功于国",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层层开导,步步深入,有理有情,终于说服了赵太后。

这两个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主要是由于作者能通过语言和行动,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清人林西仲在《古文析义》中,评论文章的结构,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余细绎前后问答,譬善弈者,初观其闲闲置子,似觉无用;待成局之后较之,方知自首至尾,悉无虚着。其日'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又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皆述己之老态,以起下文'填沟壑'之语。其曰'太后玉体有郄',又曰'日食饮得无衰',皆指太后之老态,以起下义'山陵崩'之语,本未暇一言叙及寒暄也。其称舒祺之不肖也,见其纨娇痴,少不更也,故下文有'位尊无功,奉厚无劳'之说焉。其请补黑衣以卫王宫也,见其目前割爱,使离左右,欲令其有有以自托,为之计长久也,故下文有长安君自托于赵之说焉。其曰'愿及未填沟壑'也,见已之既衰,不能别有所待,今日黑衣之请,实千载一时至计也,故下文方有'及今令有功'之说焉。"

名家点评

宋朝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六引鲍氏评:触詟(即触龙)谅毅,皆以从容纳说而取成功,与夫强谏干廷,怒骂于上,发上冲冠,自恃必死者,力少而功倍矣。

清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此篇琐笔碎墨,于中最为小样;然某特神会其自首至尾,寸寸节节,俱是妙避"长安君"三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色稍解",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其间苦甘浅深,一一俱有至理.其文乃都在笔墨之外,政未易于琐碎处尽之也。

清朝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三:左师之谏,得力在先叙两人老景,所谓同病相怜,太后不和之色安得不解。其初来时,若不为长安君而来;及言长安君,又若止为长安君计深远,闲闲说入,令威后自然感悟。

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通篇琐碎之笔,临了忽作曼声,读之无限感慨。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村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清朝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四:字字机警,笔笔针锋,自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真是异样出色。

清朝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二十六:左师言固善矣,亦会值赵太后明智,易以理谕耳。

清朝高嵣《国策钞》卷上引韩幕庐评:触詟之言,可为人臣进谏之法,巽之妙也。子义之言,可为人臣宣劳之劝,蹇之义也。 引俞桐川评:老臣老妇,款曲细烦,令人无可加怒。说到儿女之事,只作闲论,并不着急,听者自然意解。其语言文字,当日所有举动之传神,口吻之中节,则作者摹写精细处。有一毫火气,说不成此事;有一毫火气,构不出此文。说妇人有说术,强谏非术也。通篇全反强谏二字。 引倪家咸评:前半纯是闲话,无一语闲话。譬如国手下棋,闲闲布置,入后皆成要着;到收局处,只争一劫,已踞胜势。如此行文,真乃出神入化。

清朝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五引退谷评:摹神微密之文,必细分节次,愈见关目步骤之工。意越冷,越投机;语越宽,越醒听;由其冷意无非苦心,宽语悉是苦口也。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

清朝唐德宜《古文翼》卷二:从一爱字迎机而入,语语说向太后心坎里来。故并不露出必要长安君出质,而太后早巳死心塌地。进言之妙,莫过于此。

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阐明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肯定了"不能无功受禄"的正确性,强调了不仅要国君王侯作为经验总结,也要求人臣效法。从艺术技巧来说,本文在描写人物上是成功的,主要通过揭示矛盾来展示人物性格。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三种矛盾,初步刻画了太后的目光短浅,不识大局,专横独断的性格,而触龙进谏的经过,正是解决矛盾的过程。他利用太后自以为是的弱点,顺着太后的心理,已叙家常的方式张开思想交锋,从侧面到反面,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说下去,处处的体贴太后,而处处的不离进谏的主题,让她一步步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触龙的忠心、机智、沉着、善于谋划的老臣形象变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作者不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书由各诸侯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繁多。后经西汉末年学士刘向编校,除去重复的地方,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同时,《战国策》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战国策》不是"一家之言"的撰述,思想上并不一致,但主要贯穿了纵横家的思想。全书以记载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的活动为主。书中所记述的策士言行,有不少具有进步性。有的为人排难解纷,消除战祸;有的敢言直谏,忧国忧民;也有的反抗强暴,蔑视权贵。如鲁仲连义不帝秦,淳于髡劝齐王勿伐魏,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以及唐雎的"布衣之怒",荆轲的勇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愿望。但在这些策士中也有好些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利已主义者,他们朝秦暮楚,毫无政治原则。有的失败时狼狈不堪,一旦得志就趾高气扬;有的为个人目的,纵横捭阖,挑拨离间,玩弄权术,造成兵革不断,给人民带来苦难,书在不适当地夸大了他们在政治中的作用,这是作者局限性所在。

关于“陈陶的诗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ylzx/202508-8285.html

(5)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8月02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8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陶的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陶的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

  • dazhoutv
    用户080202 2025年08月02日

    文章不错《陈陶的诗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