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赊刀人为何消失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赊刀人为何消失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赊刀人这个称呼,应该有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这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他们走街串巷,身上带着各种刀,不管是剪刀还是菜刀都有,但是他们却和一般卖刀的人很不一样,他们的刀虽然卖,却不是随便谁都卖,也不是靠收钱来卖刀,而是“赊”。这样的人的确是非常奇怪的,更奇怪的是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听起来很神秘的言论,像是一种预言。那么究竟赊刀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后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赊刀人所说的预言又到底是什么呢?
1.赊刀人是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经常游走着一个个头戴斗笠的赊刀人。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只听见他们操一口南方口音,古铜色的脸庞充满自信,不苟言笑的表情更给他们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让人感到神秘的,是他们卖刀的方式。
他们在推销菜刀的时候,不像其它生意人一样,边走便吆喝,而是在村中的大队部或者学校门口停下脚步,时间也选择在人们上工前或者收工后。这些卖刀人开始并不着急推销自己的刀子;而是站在那里说段山东快板: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或者在一首接一首唱红歌。等人围拢过来了,就开始慢条斯理地推销菜刀和剪刀。
他们首先不遗余力地演示菜刀如何削铁如泥,剪刀如何得心应手;然后喋喋不休地细数着着菜刀和剪刀更多优点。不外乎刀子用的钢淬火时候如何讲究,锻造的时候如何用心,打磨的时候如何用技巧。只把那些憨厚淳朴的村里听得两眼发直,似乎卖刀人手里拿的不是菜刀,而是英雄手里的干将莫邪。
总而言之就是告诉人门,他手里的菜刀和剪刀跟店里卖的不一样,不一样的不仅是卖刀人手里的菜刀剪子,还有他们的销售方式。卖刀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村民,他们的刀子千锤百炼,可以百年不坏,永不生锈,永不卷刃。
2.赊刀人卖刀通常最后会郑重告诉大家:“为了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我这刀子不卖只赊,什么时候来收钱呢?第一,等什么时候,土地承包了。第二,等什么时候家家户户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我再回来收钱。”
村民一听,全愣在那了。要知道那时候整天批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割资本主义尾巴,说白了就是批判土地承包的,刘少奇都批倒批臭了,土地还会再承包吗?还有,那时候农村人住的大都是低矮的房子,有的人住的还是茅草房,能住上大瓦房的人寥寥无几。电话更是像大熊猫一样稀罕。至于说家家都能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更是痴人说梦,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如此说来,这菜刀、剪刀不是白捡吗?想到这里,大家都跃跃欲试,于是村民就开门见山地问刀子多少钱一把。卖刀人说了,我这刀三十块钱一把。人群中有人喊“你宰人吧?太贵了。”卖刀人解释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也知道供销社的菜刀两块钱一把。可是那刀子能用多久大家也心里有数。何况我这是赊刀子。
这时候有人问了,你这刀子卖不卖呀?卖刀人说,原则上不卖只赊,真不想赊的话,一把刀子10块钱,等于白送了,够我吃饭、住店就成。不一会的工夫,卖刀人带来的刀子、剪子已经所剩无几。
尽管大家觉得赊刀子就像白捡,但还是有一半的人是回家拿钱买的。因为那时候整天讲阶级斗争,让大家提高警惕防止坏人,赊刀子一定要给人家留下自己的住址和姓名,这让好多人心里不踏实。
赊账虽然说等于白捡,但淳朴的村民觉得这样心里不踏实,所以好多人还是拿钱来买了。后来,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农村不仅真的实行了土地承包,还实现了电灯、电话。这时候,村里人想起赊刀人的时候都赞叹不已,说他们是孔明下凡、料事如神。也有人说这些卖刀人是小平同志专门派来安慰大家的,给大家带来一线希望。
3.赊刀人的真实身份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有钱了,卖刀人真的来了,一把菜刀对腰包鼓起来的人三十块钱已经不算什么。
这样说来,这赊刀人真像个传说,神秘兮兮,好像他们真能预见未来。但仔细分析不难知道,其实那只是卖刀人的一种营销方式。
他们首先把赊刀子的价格故意定的非常高,然后故意把要账的条件设定的高不可攀。再抓住村民一部分人胆小怕事不敢不愿赊账的心理,把菜刀和剪子卖出去。
因为他们进货渠道直接,每把刀子进价也就5毛钱,供销社的菜刀价格是垄断价格,已经是暴利了。他们卖10块钱一把利润惊人。哪怕是赊出20把,现金卖出了10把,30把刀子的成本也就15元,而卖出十把收入85元,这样还是净赚了85元。
这种营销方法虽然经典,但还是有点缺德。在乡下卖小鸭子的的商贩也是这种模式的营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农村人买鸭子不是养大了杀吃的,而是要让鸭子产蛋卖钱的。所以大家都想买母鸭子,可是小鸭看不出公母,大家都担心买到公鸭子。毕竟大家喂鸭子的粮食有限,买到公鸭对农民来说就赔大了。
卖鸭子的看透了大家这个心理,就在卖鸭的方式上玩花招。他们往往说自己的鸭子全都是母鸭,没有一个公鸭。会用脑子的都能听出这分明是鬼话,鸭蛋怎么能区分公母呢?但买鸭子的说了,如果你们担心不是母鸭,我可以赊账,如果有一只公鸭,我分文不要。
结果大家在赊账的时候发现,赊账和现金买鸭子价格相差太大。给现钱的话,一只鸭子2块,赊账的话,要五块钱。好多人就在心里盘算,人家敢赊账就说明这里头没有公鸭,既然没有公鸭为什么要赊账呢,几个月后卖鸭人就会来收账,赊账的话,一只鸭子要多掏一倍多的价格。20只就多掏了60块钱,等于多掏两个月的工资呢,于是好多人选择了现金买鸭子。
结果呢,不用说你也猜到了,那里头一定有不少公鸭,“男女比例”都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那是自然规律;现金买鸭子的人掏了冤枉钱,买鸭子赊账的人倒是占了便宜。
总之,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真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太滑,人心更复杂呀。
文章结尾纯属逗乐,不要上纲上线,对号入错。
那个时候的米价就是八十文,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从八十文降到十八文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每个人也都觉得不以为然,可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时间一晃到了光绪初年,米价却真的跌到了十几文钱,可是射赊刀人也没有出现。
直到1878年的7月,奉化县又来了神秘的赊刀人,和当年的人一样,只卖刀不收钱,只是会记账,并且在走之前会留下一则预言,这个时候老百姓就纷纷地选择了相信他。有人将此事告到了官府,官府的人便要抓这群赊刀人,可是却一个人也没有抓到。这件事情,出自于1878年7月的《申报》。
赊刀人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宋朝,并且大多数的赊刀人都说自己师承鬼谷子。关于这群神秘的赊刀人,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我们也无法确定,但是现在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这群赊刀人其实就是一群头脑聪明的商贩而已,他们是以收刀的方式进行最原始的风险投资。由于以前信息不发达,村落也不会一直变动,而赊刀人会全国各地的游走,积累了许多经验,再凭着自己的分析,利用农村信息不流通的特点,留下所谓的预言。
而他们都自称师承鬼谷子,只是为了营造神秘色彩,再加上老百姓的相互之间相传,人们就只能记下那些已经应验的预言,所以才对赊刀人这个职业增加了信任感。每个人都会对未来发生的事充满期待,而总会有一些人会?预言?未来发生的事情,比如唐代的袁天罡就预言了唐朝后来两千年的历史,美洲也曾有玛雅人的预言,毕竟未知的世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预言其实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
关于“赊刀人为何消失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ylzx/202508-791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赊刀人为何消失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赊刀人为何消失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赊刀人这个称...
文章不错《赊刀人为何消失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