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沿革

网上有关“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38年5月初,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辖第7、8、9、10支队,各支队分别兼军分区领导机构。9月,第3纵队在大清河两岸及其以北地区收编了几股杂色武装,并成立了第5军分区。

同时,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第120师各一部在平西地区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辖第11、12支队和骑兵大队、独立营,共5000余人,执行挺进冀东的任务。7月,第4纵队主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暴动,起义武装先后发展到10万人,但起义部队随即被日军打垮。

1938年9月至10月,日军调集了五万兵力分二十五路向晋察冀边区腹地五台、阜平、涞源等地大举围攻。晋察冀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导下,经过四十八天激战,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保卫了根据地。到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两个政治主任公署、八个专署、七十二个抗日县政府和一千二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1939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由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在此期间,抗大第2分校在陈伯钧校长率领下进至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与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合并办学。

从1939年2月开始,晋察冀军区遵照八路军前方总部整军训令的要求,对全区部队分期分批进行整编。到年底,全区共编成31个战斗团。其中北岳区编有第1、2、3、4、5、19、20、25、26团和教导团、骑兵团、特务团及游击军;冀热察挺进军(亦称冀察热辽挺进军)编有第6、7、9、10、12团;冀中军区编有第16、17、18、21、22、23、24、27、29、30、32、33团及警备第1、2团。全区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共计9.5万余人。

1940年,晋察冀军区将冀中军区第1-5军分区依次改编为第6-10军分区。原冀南第1军分区也划归第6军分区。7月底,撤销原挺进军第13支队番号,成立冀东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团和由包森支队编成的第13团。1940年秋,晋察冀军区决定成立平北军分区,程世才任司令员,辖第10团及骑兵大队。

1940年初,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为包括晋察冀边区、冀中和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拥有九十余个县政府和一千五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1940年8至12月,晋察冀军区部队参加了八路军百团大战,给华北敌人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巨大鼓舞。

1940年底,晋察冀军区辖:北岳区5个军分区,13个主力团;冀中军区5个军分区,16个主力团;冀热察挺进军的2个军分区和平西区的5个主力团,以及军区直属1个主力团。全区共有35个主力团,20余个游击支(总)队,总计兵力10万余人。 1942年1月开始,晋察冀军区实行了精兵简政,缩编主力,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将冀热察挺进军机构撤销,萧克改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原平西军分区改为第11军分区,平北军分区改为第12军分区,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均归军区直接指挥。晋察冀还将主力分别编为甲种团和乙种团,以执行不同的战斗任务。5月,各区整编先后完成。北岳区(包括前冀热察区)辖7个军分区,编有第1-6团6个甲种团和第7、9、10、11、12、13、19、20、25、26、34、35、36、40、41、42团16个乙种团,另有一个骑兵团;冀中军区辖5个军分区,编有警备第1团、第17、18、23、27团5个甲种团和警备第2团、第22、24、29、30团5个乙种团。此外,还辖抗大第3团、骑兵第2团和一个回民支队。冀南军区辖第16、21、33团。主力部队共约6.7万余人,地方军编为31个地区队和县、区游击队,共约2.8余人。日军进行五一大扫荡后,吕正操率2万主力退到北岳山地,冀中沦为游击区。8月,程子华、刘澜涛任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

1943年2月,边区进行第三次“精兵简政”,所有大团一律缩编为小团。整编后,北岳区辖第1-4军分区,编有第1-6、19、20、25、34、36、42团及教导团、骑兵团和10个区队;冀中军区辖第6-10军分区,编有第17、18、22、26、27、29团及10个区队(24团改为区队,但仍称24团);平北地区的第12军分区撤销,改组为平北支队,归第11军分区领导;第11、13军分区编有第7、9-13、40团和7个区队;晋察冀军区警卫营与警卫大队合编为独立团,归军区直接指挥。

1943年8月5日中共中央致电晋察冀分局指出:“你们现在只有80万人口的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其他能收公粮的90万人口是处在游击区中,而你们连马匹折合计算尚有8万多人脱离生产,这是不能持久的。目前你们应即下决心减去3万,只留5万,其中文武比例,应是文一武四。”依照中央指示,该边区又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精兵简政,撤销冀中军区,各军分区直接归军区指挥。8月27日,聂荣臻赴延安参加“七大”,由萧克代理司令员,程子华代理政治委员。

1943年8月底,吕正操奉命率第17、18、22、26、27、29团开赴晋绥。1944年3月,第1、5、9、34团和独立团、骑兵团编组为教导第2旅(黄永胜任旅长,邓华任政委),调到陕甘宁边区。一并调往陕甘宁边区的还有军区炮兵营、一个工兵连、抗大第2分校、陆军中学、抗大附中等部。 1945年8月,晋察冀军区将原有的38个小团扩编为大团,后又将8个地区队、65个县支队、39个县大队编成62个团,全区共98个团。

1945年8月23日,冀察军区部队解放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市,9月中旬,晋察冀分局和军区机关由涞源迁往张家口。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组建野战军和地方军。野战军有原冀中军区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分别辖第1、2旅和第11-13旅),原冀察军区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分别辖第6、7、9旅和第8、10旅、骑兵旅),原冀晋军区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分别辖第1、2、3旅),原冀热辽军区部队编成冀东、热河纵队(分别辖第12-14旅和第22、27、30旅、混成旅)。地方军有冀中、冀晋、冀察、冀东、热河5个二级军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仍由聂荣臻担任,萧克任副司令员,刘澜涛、罗瑞卿任副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将冀察、冀晋各一个纵队编组成第1野战军,聂荣臻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军区副参谋长耿飚兼任参谋长,下辖9个旅。11月初,又将冀察、冀晋、冀中各一个纵队,冀东、热辽纵队和调归军区建制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编组成第2野战军,萧克兼任司令员,罗瑞卿兼任政治委员,彭寿生任参谋长,下辖7个旅。军区还成立了野战炮兵部队。野战军共21.9万余人,地方军共10.4万余人,基本民兵扩大到90万余人。

1946年3月,部队再次进行整编,撤销第1、2野战军指挥机构,原冀中、冀察、冀晋、冀东、热辽、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等9个纵队编为4个纵队,归军区直辖。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郭天民;第3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第4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治委员胡耀邦。同时,以部分野战军充实地方军,另组建13个独立旅,分别归各二级军区建制。晋察冀军区教导旅改编为张家口卫戍司令部。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晋察冀军区按照中央军委指示,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4纵队。此时,晋察冀军区辖野战军和冀中、冀晋、冀察、热河、热辽军区及张家口卫戍司令部。

1946年10月下旬,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局扩大会议精神,将各纵队2个旅均扩充到3个旅,连同地方部队,全区兵力扩充到24万余人。1946年12月初,晋察冀军区撤销了野战军指挥机构,第1纵队调回晋冀鲁豫军区。冀察军区和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合编为察哈尔军区,冀热辽军区改称为冀察热辽军区。1947年4月20日,冀察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

1947年6月,晋察冀军区重建野战军指挥机构,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分任第一、二政治委员,辖第2、3、4纵队和炮兵旅,共约12万人。12月,原察哈尔军区机关和冀中军区、冀晋军区部队新组建第6纵队,归晋察冀野战军建制。同时,将察哈尔军区与冀晋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并以原两军区部队组建第1纵队,归北岳军区建制;以冀中军区部队组成第7纵队,仍属该军区。

晋察冀部队的来原与构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察哈尔省由中央直接领导。省人民政府驻张家口市。辖张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专区,共32县。

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原察哈尔省辖区并入河北、山西2省。

张家口市 1949年张家口市为察哈尔省辖市,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2年张家口市划归河北省。

大同市 1949年大同市为察哈尔省辖市。

1952年大同市划归山西省。

宣化市 1949年宣化市为察哈尔省辖市。

1952年宣化市划归河北省。

雁北专区 1949年设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辖大同、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应县、怀仁、山阴(驻岱岳镇)、朔县、平鲁、右玉、左云等12县。

1952年雁北专区划归山西省。

察南专区 1949年设察南专区,专署驻宣化市。辖宣化、万全、龙关、赤城、四海(由热河省丰宁县西南部析置,以四海堡为名,驻汤河口)、延庆、怀来(驻沙城)、涿鹿、蔚县(驻西合营)、阳原、天镇、怀安(驻柴沟堡)等12县。

1951年撤销四海县,并入热河省滦平县和察哈尔省延庆、赤城2县。

1952年8月撤销察南专区,所属各县由察哈尔省直接领导。同年12月将宣化市及宣化、万全、龙关、赤城、延庆、怀来、涿鹿、蔚县、阳原、怀安等10县划归河北省;天镇县划归山西省。

察北专区 1949年设察北专区,专署驻张北县。辖张北、康保、宝源(原宝昌、沽源合并)、多伦、崇礼(驻太平庄)、尚义、商都、化德等8县。

1950年撤销宝源县,复设宝昌、沽源2县。将宝昌、化德、多伦3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察北专区辖6县。

1952年察北专区划归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

晋察冀边区邮票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两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察东4个县。后遵照中央指示,于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关于“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沿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ylzx/202507-6759.html

(8)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38...

  • dazhoutv
    用户072801 2025年07月28日

    文章不错《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沿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