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什么房子

网上有关“土家族是什么房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土家族是什么房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问题一:土家族人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 一、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二、土家人大多生活在山区,喜居吊脚楼,屋基前低后高,部分房屋悬空出来。房屋为“干栏式”全木结构,底楼作畜舍或搁置农具,楼上住人。楼的四周铺设走廊,雕栏花窗,屋檐呈鱼尾上翘。整个建筑飞檐翘角,凿龙画凤,雕栏花窗,描红着绿,色彩斑斓。

问题二:土家人居住的是什么楼房 土家族多居住在山区,坡度较大。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断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吊角楼一般两层,楼上楼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到过苗乡土寨的外地人说:“苗香美”,、“土乡美”,美就美在吊角楼。 可是,在沱江边上的吊角楼,却另有一种形式和情趣。 场

清澈的沱江水从城中穿流而过,青如罗带,宛如恬静的淑女。吊角楼悬于沿河两岸,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这种吊角楼,依山榜水,沿江连绵不断。从那窗口闪过的张张笑脸,又不禁是要想起沈老笔下黄昏薄暮中的吊角楼的风姿。入夜那临江窗户中灯光像星星在水上闪烁,那一座座吊角楼倒映在清流之中,宛若水下龙宫,十分清晰。白天那挤满沿河的浣衣女,把河水弄起阵阵漪涟,悠悠的荡开去,却象一抹一抹会心的 微笑,河在两岸的掩映中更加清冽,碧绿。吊角楼在古亭楼阁,新式建筑交相辉映之下,更加多采多姿。还有斑鸠在河洲觅食,丁丁雀低翔高飞,更为吊角楼添锦增色。

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土家族建房习俗一般包括看风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土家族建房习俗一般包括看风水、挖屋基、伐青山、立屋竖柱、上大梁及落成仪式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无处不在的神化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居住文化。是土家人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问题三:土家族民居的称谓之谜 吊脚楼乎转角楼?――土家民居称谓揭秘从里耶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先秦、秦汉遗址可以看出:龙山地区在先古时代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以及二千多年前汉文化等异质文化就与土家文化相融互生,以至于土家先人还没来得及创造文字,应用汉文字就成了土家人的书写习惯和工具了,最后导致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的局面产生。另外,在1956年土家族在被国家确定为单一民族前,在其他民族或国人心中土家族或土家人就一直被视为苗族或苗人了。虽然历史上也有土人、土兵的记载,也只不过是作为苗蛮的分支罢了。所以在官方称谓和今文献的记载中,有些土家民俗沿用了苗族民俗的称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土家族是作为苗族的一分子存在的,而一些土家民俗也沿袭了苗民俗的称谓了。如土家民居在官方和今文献(特别是除土家人之外的他民族人以及完全汉化土家族地区的土家人著述的文献)中被称为吊脚楼就是显著的例子。然而,土家民居在古文献和土家民间社会(即土家人)中是如何称谓自己的居所的呢?近年来,笔者就此问题查阅了大量古今文献,并在土家民间社会作了大量的调查听证。现将所掌握的情况叙录如下:一、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辰州府志?风俗》云:“居民近市者多构层楼,上为居室,下贮货物,为贸易所。无步榈曲房,亦罕深遂至数重者。近日生齿繁盛,民居稠密,地值多倍蓰于十年前。山家依用结庐,傍崖为室,缚茅覆板,仅蔽风雨,设火床以代灶,昼则炊,夜则向火取暖。山深寒,年冬初即然”。《新唐书》云:“南平僚,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户四千余。多瘴疬,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居楼,梯而上,名为干栏”。《魏书》云:“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山洞间,所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无民族之别……,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旧唐书》云:“土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号为‘干栏’”。《永顺县志?杂事》云:“原旧土官衙署绮柱雕梁,砖丽鳞次。百姓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舍把头目许竖梁柱,周以板壁。皆不准盖瓦。违者即治僭越之罪,俗云:只许买马,不许盖瓦”。《唐志?杂记》云:“祖师殿,在旧司城。晋天福二年建,正殿柱四,木数围。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真神工也。相传为公输子显灵所建。”《中国古代建筑》云:“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竹与芦苇;墙壁溥,窗户多;建筑风格轻盈而疏透,……”。二、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偏房称磨角,又叫‘马 *** ’,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三、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酉水船歌唱云:“石板街......>>

问题四:土家族民居特点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问题五:描写土家族房屋散文 女人爱花,许是骨子里的。有人说,百媚千红,只取一朵。那不过是一种爱的极致。其实女人是爱花的,或艳丽,或嫣然,或素雅,或明媚,无一不装点了这平凡的世界。我想女人本身就是一朵花吧,你所钟情的那一种,实则是爱着另一个自己。

问题六:关于长阳土家人以前住什么样的房子 以前以吊脚楼为主,也有土房。

如果帮到你,请你设为采用

问题七:土家族的吃穿住行 土家族人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定居,除个别大山区有单家独户外,一般喜聚一村一寨。最先是同姓同宗为一寨,以姓氏作寨名。后来,有的山寨逐步有了亲友傍亲杂居,就以地名为寨名了。土家人,习惯于一家住一栋房子, 在土司制度时期,一般平民住的是木叉搭架,茅草盖顶的茅棚,“改上归流”后逐步住上了木房子,屋向一般均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不愿坐东西向。房子的规模,一般小康人家是“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大富人家有“七柱十一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一栋屋一般是三大间 (即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三间的,最多是“七柱十一棋” 的大屋,共有十排九间。一栋四排三间的房屋,中间的一间叫“堂屋”,是作祭租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两间叫“人间”,是住人的,“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面一小间作伙房,内设三尺见方的火坑一个,周围用三至五寸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一个三脚架,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一人高处,从楼上吊上一架木炕,是供烘腊肉和炕湿物用的。后面一小间作卧房。父母住左边“人间”,儿媳住右边“人间”。若有两兄弟,分了家,兄长住左边人间,小弟住右边人间, 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抱兜房”。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楼下住人,楼上分板楼、条楼两种。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是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桶子的;在伙房上面是条楼,用木条(土家叫筋条)或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是专放包谷球及其他需要炕干的各种粮食的。在正屋的两头,习惯地一头转个“马 *** ”,一头按个偏屋。在“马 *** ”间打灶,安碾、磨、兼作食堂(一般吃饭在伙房);在偏屋里设猪、牛栏和厕所。较富裕的人家,还在正屋前面左右两边厢房或吊脚木楼、楼下作猪栏、厕所。楼上作姑娘楼,是闺女们织土被面、绣花、绩麻、做鞋等活动的地方。厢房也分上下两层,下层作粮仓和安 织绣西兰卡普 磨;上屋作书房,客房。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土墙作围墙,房屋前面是晒坪,晒坪外面靠南的一边接围墙。房屋周围爱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材。 上述住房一般是生活较好的小康之家。贫苦人家,还是“改土归流”前那种木叉作架,野竹编墙、茅草盖顶的茅棚屋。“千根柱头落地,风扫地,月点灯”就是形容这种茅屋的。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贵州一带苗族现今保存有完好的悬棺葬和洞棺葬,据说此举是为了方便苗家后人打回中原是将已故祖先带回故土入土为安。

问题八:我们土家族,苗族人的住房古代多以什么为主 当然都是森林里的杉树和板栗树咯。

问题九:土家族的风土人情 ①土家特色: 1)民俗: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巫郡。从唐代至宋代,鄂西实行羁縻州县制,从元代至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设立施南府,辖六县。民国成立后,废除施南府,各县直属于省。民国4年,属荆州道。民国15年,改为施鹤道,辖七县。民国17年,改为鄂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下辖八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湖北省 *** 迁入恩施。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恩施专署,辖八县。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住吊脚楼:鄂西的吊角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角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女儿会:是土家族的情人节,它是一个以购物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择偶为目的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女儿会热闹开场。在这一天很多未结婚的土家幺妹就会背上各种各样的山货来到闹市等待他们意中人的到来。如果哪位阿哥看上了这个幺妹,他们就会跑上前来假意买她的山货,与她讨价还价。如果这个幺妹看上了眼前这位阿哥,她就会把价格越说越低,最后甚至不要钱免费送给这位阿哥。两情相悦的他们就会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相反,如果这个幺妹没有看上这位阿哥她就会把价格越抬越高,最后甚至不卖了。那么这时这位阿哥也要识趣地走开。据老一辈人说在女儿会达到 *** 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土家幺妹要是看上你了,你却没有主动上前去买她的山货,她就会跑过来用她的右脚踩你的左脚,这个时候您就要注意了,要是你没有看上这个幺妹就千万别动脚,否则您就是接受了幺妹的爱意。 ◆摆手舞(舍巴):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祭祀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以来凤县百福司镇的摆手舞最为正宗。摆手舞分大摆手、小摆手。大摆手有歌有舞,阵容强大,气势恢弘,其歌叫“摆手歌”,全部用土家语吟唱,气势浑壮,动人心魄。主要内容有人类的来源、民族的迁徙、劳动的故事、英雄故事等,摆手歌也忠实的记录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土家族系列传统文化的大汇集,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土家族向我们一路走来的轨迹,堪称土家民族的史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摆手只舞不歌,舞蹈内容主要以农事、渔猎等劳动的动作的模仿为主,舞姿优美酣畅,是民间民族舞蹈的珍品。百福司的摆手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家织锦......>>

问题十:土家族奇观是什么? 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脚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恩施女儿会的来历?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简称恩施女儿会,发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两地分别为恩施市东、西两个1800米的高寒山区,两地因分别出产名贵中药材(当归、党参)而成为享誉中外的药王之乡,同时两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儿会”,而成为女儿会的故乡。此俗一直承传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窑和大山顶均属恩施市辖地,且全市多为土家族,故将人们习惯称呼的女儿会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在离恩施自治州首府恩施市以东140公里的红土乡境内,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坐落着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石灰窑镇。集镇由两条老街和一条公路形成的新街组成,占地450亩,居住着1500余人。集镇建在万山之中的一个平坝中央,四周拱卫着八座锥形山峰,人们叫它“八仙峰”,“八仙”相向而坐成合围势;中间一条小清河从集镇的吊脚楼下轻轻流过,好似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把似棋盘的小镇东、西分开,因而这个小集镇又叫“棋盘镇”。“八仙”围着“棋盘”,有的对弈,有的观棋,对弈者凝神,观棋者不语,这盘棋千年也下不完。 石灰窑原名不叫石灰窑,也不是现在这个地方。据传,明末以来,曾三迁集镇,前二次均因火灾毁弃,最后一次请阴阳先生测地后建于此地才保留至今。如今的石灰窑,公路通达,镇容改观,集镇经济文化得以繁荣。整齐、宽敞的街道取代了“茅草街”,钢混结构的平房取代了的竹楼茅舍。石灰窑原名“十个棚”。明末清初,这片土地还处于地远山荒,相传本无人耕种。时逢长江、洞庭湖滨、沅水、澧水一带发大水,人们苦于水灾,携家纷纷逃往高山。又值清政府对土司辖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 止“汉不入峒,蛮不出境”,鼓励人们进山开荒,对开垦的土地可“永准为业”。因此,水灾地区的人们纷纷迁入石灰窑开拓田地、挽草为记,先后有张、薛、李、滕、杨、田、覃、曹、黄、王十姓人家在这里搭棚、落户、创业,故称十个棚”。据《施南府志》、《恩施县志》载:“邑民有本户客户之分,本户皆前代土著,客户则乾隆设府后,迁贸而来者”。另据当地石(应为“十”——编者)家坪立于1841年(辛丑年)的朱世太墓碑记载:当地为“湖北施南府恩施县东乡崇宁里十甲十个棚十家坪”。《恩施县志》又载:“编户三里:东曰崇宁里、南曰市郭里、西北曰都亭里。”十个棚即属崇宁里。县志又说:“石灰窑(关隘)地名,同治7年(1868年)既存,是东由鹤峰、长阳、长乐入施藩篱隘口之一(三隘口即眠羊口、锦阳关、石灰窑)。”可见同治年前,石灰窑就是重要集镇。县志又载:“石灰窑,一名十个棚,在红土溪之南60里,距县240里。”足见十个棚即石灰窑无疑。 关于十个棚的称谓,当地还有一说:清中期,反清的白莲教农民军路过这里,在恩施、宣恩边界砍树搭棚,以避风寒,共有十个棚,如大棚、二棚、么棚、曹家棚……现存的老棚在鹤峰县中营乡,头棚、么棚在宣恩县椿木营乡,曹家棚、石家棚、写纸棚在恩施市石灰窑境内。以上各棚都在方圆三、四十公里之间。 据《恩施县地名志》载:石灰窑原名“施鹤要”。据传石灰窑街上的小清河桥头于民国15年(1926年)立一石碑,上书“施鹤要”,一说“施鹤道”。施,即施南府,改土归流后,恩施撤县设府;鹤,即鹤峰州,改土归流后,在鹤峰废土司设州。但无论是施鹤要还是施鹤道,这里过去曾是一条府州(施南府——鹤峰州)“官道”无疑。石灰窑往西240里是施南府,往东120里是鹤峰州。施南至鹤峰的“官道”就从这个小镇中央的石板街穿过。古往今来,坐轿戴顶的、骑马拉兵的、出山赶考的、挑盐背力的无不在这条官道上奔来走去。因有“官道”沟通,石灰窑就成了恩施、建始、鹤峰、宣恩四县边区的物资集散地,也就为以经商为途径,进行寻情觅爱的女儿会创造了条件,于是,在石灰窑这块神奇的地方,土家族女儿会也就应运而生了。

“女儿会”作为一种婚恋节俗,它到底起源于何年,众说纷纭。但有一种起源说为研究人员所共识。即1952年,时任济安区(设在离石灰窑30公里外的双河集镇)人民政府统计助理员的齐书清先生(现市林业局退休干部),到石灰窑乡开展查田定产、土改复查、填发土地证件等工作。同年12月6日,在石灰窑乡政府(设黄家坪)发现农民协会收缴的地主、富农、乡保人员的旧抄本、家谱、契约以及各种杂志堆积一角。当晚齐书清便一本一本地翻阅。在看到一本民国元年(1912年)黄氏《日用杂志》手抄本时,发现记述有《十个棚女儿会》。大意是说:石灰窑地带在明末清初还处于地远山荒时期,当地本无人居住耕种。时逢江河湖滨水灾频发,清政府鼓励开荒种地,于是灾区难民纷纷逃往高处,挽草为记,开荒种地,建家置产。当时来到石灰窑地方的主要有张、薛、李、滕、杨等十户人家,均在此搭棚建屋,故称“十个棚”。十个棚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开始选举头领,名曰“乡士”,来管理十棚事务,各棚经常聚集一起开会议事,因此这里有人又称“十会窑”。 十个棚姓氏与当地居民世代相处,繁衍生息。当时薛家棚出任一乡士,称“薛乡士”。他经常外出做生意,下扬州,游洞庭,逛九洲。有一年薛乡士远游,于敬“亡人”之前一天即7月11日归家,妻女设酒宴相待。乡士忽唤九女(第9个女儿,名珍珠)道:“明晨(7月12日)你姐妹可理头善装,上街赶场,游玩一日,平时不可。”其妻当即表示不同意,说:女儿家赶场到商埠游玩,成何体统。乡士开导说:“江湖一带女子,当老板,当掌柜,做店员,经商是里手,水上会划船,饭店会厨师,服装会缝纫,能歌善舞,杰女之多,令我钦佩。我要女儿们上街赶场,商埠游玩,增添友谊,见多识广,大有益也。”妻子再无言。于是珍珠等姐妹第二天一早便梳妆打扮一新,上街游玩,顿令街上行人个个惊奇艳羡。自此,每年7月12,趁过月半节之机,“十个棚”的女儿们都学着薛氏女儿的做法,梳理打扮,穿着一新,相邀上街,游玩一日。久而久之,相沿成习。女儿家不可抛头露面,有伤风化的禁锢,便由此打破了。从此,当地青年男女,趁7月12这天,相约上街,无拘无束,眉目传情,互吐爱意,以结良缘。自此,7月12这天,青年男女趋之若鹜,上街赶场络绎不绝,经商贸易也从此兴旺起来,众口皆碑,一时风传开来,7月12的石灰窑集市,便成了“十个棚女儿会”。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简称恩施女儿会,发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两地分别为恩施市东、西两个1800米的高寒山区,两地因分别出产名贵中药材(当归、党参)而成为享誉中外的药王之乡,同时两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儿会”,而成为女儿会的故乡。此俗一直承传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窑和大山顶均属恩施市辖地,且全市多为土家族,故将人们习惯称呼的女儿会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一、石灰窑女儿会 在离恩施自治州首府恩施市以东140公里的红土乡境内,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座落着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石灰窑镇。集镇由两条老街和一条公路形成的新街组成,占地450亩,居住着1500余人。集镇建在万山之中的一个平坝中央,四周拱卫着八座锥形山峰,人们叫它“八仙峰”,“八仙”相向而坐成合围势;中间一条小清河从集镇的吊脚楼下轻轻流过,好似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把似棋盘的小镇东、西分开,因而这个小集镇又叫“棋盘镇”。“八仙”围着“棋盘”,有的对奕,有的观棋,对奕者凝神,观棋者不语,这盘棋千年也下不完。 石灰窑原名不叫石灰窑,也不是现在这个地方。据传,明末以来,曾三迁集镇,前二次均因火灾毁弃,最后一次请阴阳先生测地后建于此地才保留至今。如今的石灰窑,公路通达,镇容改观,集镇经济文化得以繁荣。整齐、宽敞的街道取代了“茅草街”,钢混结构的平房取代了的竹楼茅舍。石灰窑原名“十个棚”。明末清初,这片土地还处于地远山荒,相传本无人耕种。时逢长江、洞庭湖滨、沅水、澧水一带发大水,人们苦于水灾,携家纷纷逃往高山。又值清政府对土司辖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止“汉不入峒,蛮不出境”,鼓励人们进山开荒,对开垦的土地可“永准为业”。因此,水灾地区的人们纷纷迁入石灰窑开拓田地、挽草为记,先后有张、薛、李、滕、杨、田、覃、曹、黄、王十姓人家在这里搭棚、落户、创业,故称十个棚”。据《施南府志》、《恩施县志》载:“邑民有本户客户之分,本户皆前代土著,客户则乾隆设府后,迁贸而来者”。另据当地石(应为“十”——编者)家坪立于1841年(辛丑年)的朱世太墓碑记载:当地为“湖北施南府恩施县东乡崇宁里十甲十个棚十家坪”。《恩施县志》又载:“编户三里:东曰崇宁里、南曰市郭里、西北曰都亭里。”十个棚即属崇宁里。县志又说:“石灰窑(关隘)地名,同治7年(1868年)既存,是东由鹤峰、长阳、长乐入施藩篱隘口之一(三隘口即眠羊口、锦阳关、石灰窑)。”可见同治年前,石灰窑就是重要集镇。县志又载:“石灰窑,一名十个棚,在红土溪之南60里,距县240里。”足见十个棚即石灰窑无疑。 关于十个棚的称谓,当地还有一说:清中期,反清的白莲教农民军路过这里,在恩施、宣恩边界砍树搭棚,以避风寒,共有十个棚,如大棚、二棚、么棚、曹家棚……现存的老棚在鹤峰县中营乡,头棚、么棚在宣恩县椿木营乡,曹家棚、石家棚、写纸棚在恩施市石灰窑境内。以上各棚都在方圆三、四十公里之间。 据《恩施县地名志》载:石灰窑原名“施鹤要”。据传石灰窑街上的小清河桥头于民国15年(1926年)立一石碑,上书“施鹤要”,一说“施鹤道”。施,即施南府,改土归流后,恩施撤县设府;鹤,即鹤峰州,改土归流后,在鹤峰废土司设州。但无论是施鹤要还是施鹤道,这里过去曾是一条府州(施南府——鹤峰州)“官道”无疑。石灰窑往西240里是施南府,往东120里是鹤峰州。施南至鹤峰的“官道”就从这个小镇中央的石板街穿过。古往今来,坐轿戴顶的、骑马拉兵的、出山赶考的、挑盐背力的无不在这条官道上奔来走去。因有“官道”沟通,石灰窑就成了恩施、建始、鹤峰、宣恩四县边区的物资集散地,也就为以经商为途径,进行寻情觅爱的女儿会创造了条件,于是,在石灰窑这块神奇的地方,土家族女儿会也就应运而生了。 “女儿会”作为一种婚恋节俗,它到底起源于何年,众说纷纭。但有一种起源说为研究人员所共识。即1952年,时任济安区(设在离石灰窑30公里外的双河集镇)人民政府统计助理员的齐书清先生(现市林业局退休干部),到石灰窑乡开展查田定产、土改复查、填发土地证件等工作。同年12月6日,在石灰窑乡政府(设黄家坪)发现农民协会收缴的地主、富农、乡保人员的旧抄本、家谱、契约以及各种杂志堆积一角。当晚齐书清便一本一本地翻阅。在看到一本民国元年(1912年)黄氏《日用杂志》手抄本时,发现记述有《十个棚女儿会》。大意是说:石灰窑地带在明末清初还处于地远山荒时期,当地本无人居住耕种。时逢江河湖滨水灾频发,清政府鼓励开荒种地,于是灾区难民纷纷逃往高处,挽草为记,开荒种地,建家置产。当时来到石灰窑地方的主要有张、薛、李、滕、杨等十户人家,均在此搭棚建屋,故称“十个棚”。十个棚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开始选举头领,名曰“乡士”,来管理十棚事务,各棚经常聚集一起开会议事,因此这里有人又称“十会窑”。 十个棚姓氏与当地居民世代相处,繁衍生息。当时薛家棚出任一乡士,称“薛乡士”。他经常外出做生意,下扬州,游洞庭,逛九洲。有一年薛乡士远游,于敬“亡人”之前一天即7月11日归家,妻女设酒宴相待。乡士忽唤九女(第9个女儿,名珍珠)道:“明晨(7月12日)你姐妹可理头善装,上街赶场,游玩一日,平时不可。”其妻当即表示不同意,说:女儿家赶场到商埠游玩,成何体统。乡士开导说:“江湖一带女子,当老板,当掌柜,做店员,经商是里手,水上会划船,饭店会厨师,服装会缝纫,能歌善舞,杰女之多,令我钦佩。我要女儿们上街赶场,商埠游玩,增添友谊,见多识广,大有益也。”妻子再无言。于是珍珠等姐妹第二天一早便梳妆打扮一新,上街游玩,顿令街上行人个个惊奇艳羡。自此,每年7月12,趁过月半节之机,“十个棚”的女儿们都学着薛氏女儿的做法,梳理打扮,穿着一新,相邀上街,游玩一日。久而久之,相沿成习。女儿家不可抛头露面,有伤风化的禁锢,便由此打破了。从此,当地青年男女,趁7月12这天,相约上街,无拘无束,眉目传情,互吐爱意,以结良缘。自此,7月12这天,青年男女趋之若鹜,上街赶场络绎不绝,经商贸易也从此兴旺起来,众口皆碑,一时风传开来,7月12的石灰窑集市,便成了“十个棚女儿会”。 二、大山顶女儿会 大山顶位于恩施市板桥镇的西北边陲,离恩施市城区约60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响板溪是大山顶的中心地带,是鄂渝两省市的必经之道。 响板溪,街不过50米,老屋、新屋加起来不过10栋。一条古道从街心穿过,路面全是青石板铺成的甬道,凡挑担的、背力的、过骡马的、赶女儿会的走在上面,就发出“啪啪”的响声,因此名“响板溪”。响板溪街虽然不大,却有一些传奇的故事。数百年前,这里居住着肖家和赵家。肖家有个肖达宽是大山顶的龙头老大,他纠集一班人马,自称三省(边界)总兵。时遇神兵兰天尉,打富济贫,一把火把响板溪街烧了。肖家只有3人在混乱中逃生。以后,肖、赵两家重建响板溪,恢复集市。而这条街道,1976年以前的数百年间,曾是大山顶“女儿会”的发源地。 响板溪女儿会产生于何年,也无确凿考证,通过田野调查和资料显示,大山顶女儿会可以归结为三种说法。一说大山顶盛产党参、天麻等名贵中药材,过去为王、贺两大富豪垄断。因山大人稀,信息闭塞,商品往往积压,为改善经营条件,两家商定举行商品交易会。贺家定在5月初3,王家定在7月初9,这两天放宽男欢女爱的界限,以吸引各地客商前来交易。因赶场的人多为女人,故称女儿会。王家有个“王百万”,家大财大,他的药材销往上海等地,一路免检。田产也很多,他到恩施城不走别人田里过路。王、贺两家经营药材,商定场期,各路男女云集赶场,是为形成女儿会之一说。 一说大山顶肖、王、贺、李、赵五姓人家,为推销药材,商量建集,决定在响板溪兴修街坊,定于5月初3奠基,7月初9竣工。这两天大请宾客商贩前来祝贺,男女欢爱不禁,久之,则形成了这两个场期。为什么把集市建在响板溪?传说与这里的水和庙有关。街西头的石板路边有一股溪水,长年从长满百草药的山中流出,汇集于池,可治百病,尤其可治妇科病。因此,夏天的夜晚有不**女在池中裸浴。久之,响板溪女人裸浴治病就传开了。街的东头,有一座庙,人称“娘娘庙”,或“傩娘庙”(已毁),是供奉女神的地方。丰富的女性文化,浸透着昔日繁华的响板溪女儿会,生意不好才怪呢? 一说响板溪街上肖、赵两家开有栈房,给恩施、宣恩、石灰窑等地入川背盐的行人提供食宿,方便附近过端午和月半节的人们购物,两家规定端午节前二天(5月初3)和月半节前三天(7月初9)为场期。场集的形成,为“女儿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赵家娶了一房媳妇,一直没有大名,小名叫夏大妹,现年己84岁。她说,16岁时,她从四川安坪逃荒到大山顶,做了赵家的媳妇,帮着赵家开栈房,接待背力的、赶骡马的过往客人,特别是遇到两个节日,生意更好。退休教师蔡元亨说,50年代,他下放到大山顶劳动,就在夏大妹栈房吃过饭。她是女儿会上的忙人。 5月初3和7月初9这两天,远至江西、陕西、山西、安徽、湖南、四川,近至建始、利川、宣恩、恩施的商人纷纷前往响板溪进行物资交换。山外的日用百货源源不断的运来,山上的中药材又源源不断的运走,长此以往,年复一年。凡女儿会场期这两天,本来就不大的街道往往挤得水泄不通,当地卖小吃的、卖土特产的满街都是。街上挤不下了,就把“街”沿石板溪无限延伸,一直接到山边、路边……当地风俗因商而开放不禁,山妹子可以在交易中寻找意中人,并“以歌为媒”,互定终身;过了门的妇女还可以与自己的情人幽会,约好这天带上粮食和锅碗,在街边三个石头搭口锅,一起卖小吃,做生意,然后在山里搭个棚子过夜,第二天各自回家。也有在街上现认识而中意的,也可进山幽会。据当地老人讲,这里过去还有男女幽会的“公房”。所以人们叫赶“风流场”,赶“野老公场”或“邀妹场”。这一习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被逐渐“打灭”,直到七十年代初,进山驻队的干部还看到街边树林的茅棚里有男女出入。1976年,大山顶由当时的乡转为公社,与县国营药材场实行社场合一,乡场从此搬到离响板溪3公里的公社所在地——堤场去了,场期确定为每旬3、6、9,但传统的5月初3和7月初9仍然比其它场期热闹。足见大山顶女儿会植根于人们心灵之中。

关于“土家族是什么房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jingyan/202508-9105.html

(2)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土家族是什么房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土家族是什么房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问题一:土家族人住...

  • dazhoutv
    用户080502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土家族是什么房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