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

网上有关“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儒家美学的中心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的,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矛盾结构,它强调得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情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实现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从儒家哲学的整体气韵来看,其思想主要是外观的,它本身也极注重内观,但是它的内观是最终必须为其外观服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齐、平、治”。与此相似,儒家美学在艺术-审美上也以外观的伦理、道德、责任为标尺,也就是说,它要求美一方面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必须与伦理性的社会情感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是中国艺术-审美十分注重主题思想性的重要传统依据。

2、道家美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道家美学的重要特征是强调了审美的超功能性,即“天和”(与道冥同),它要求审美情感必须是一种内向的精神关照。这种“天和”在不同的道家审美观里又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老子的美学核心是“自然无为”,突出了个体生命寻求自由的要求,在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中去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蕴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哲学意味(无为而无不为),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总体上偏于理智的冷静思考,有一种洞察社会黑暗的深谋老算的眼光,对人生表现出缺乏一种明朗的热情的爱,从这一点老说,它是制约老子美学成分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庄子美学的核心则是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强调美的“无为”、“天然”相对的、辨证的统一。它扬弃了老子老子审美观里的权术思想以及对待人生的某种冷漠感,把“重生”“养生”“保生”对人的生命的价值抬升到整个宇宙,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在看来是玩世、混世的生活态度后面,包含着为老子所缺少的一种对人生的热爱,他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的生活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的独立境界,但是他又要求人去消极地顺应自然,而不是积极地去改造自然,这是庄子哲学(美学)的一个致命弱点。

在艺术-审美上,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谓关系,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这与儒家的艺术-审美传统是恰恰相反的。

3、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关系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儒道互补”说。互补的前提是渗透,渗透的结果是互补。儒、道美学就存在这种关系。先看二者对立中的差异、冲突的互补性:

(1)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层面看。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让,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识;

(2)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儒家强调的是人工制作、外在功利以及主题内容等方面的东西(性伪则美),道家则突出的是自然及创作规律(大美不言),即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的互补为中国艺术发展提供了新鲜、立体而丰富的动力。

(3)从人生态度的角度去看。儒家强调个体生命的“人和”,强调社会道德伦理前提下的人的个体价值,缺乏对生命本原的关爱;道家则强调“天和”(天人合一),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其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再看二者对立中的交融互补性:

一个就是孔子本人的“吾与点也”的著名故事,其他可以通过《论语。述而》、《论语。公冶长》、《论语。宪问》以及《中庸》、《荀子》等一些著名观念得到求证,也就是说,庄子激烈地提出的这种反束缚、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早就潜藏在儒家学说之中。从另一个层面看,儒家美学很多时候是以道家美学为寄寓和归结的,当“道不行”、“邦无道”或离沦乱世时,道家的“与到冥同的”的“天地境界”便成为很多士大夫寻求抚慰、高举远慕的精神归宿了。

(一):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1:儒家的音乐理论体系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 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2:代表著作《乐记》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提出了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3: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孔子。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2)代表人物荀子。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1:代表著作《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最美好的音乐是应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2:代表人物 (1)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 老子是古代哲学家,他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被称为"道"的自然法则所支配。老子处世的态度为消极态度。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庄子以崇高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情性。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 作,具有朴素的美感。音乐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庄子认为声音有三种:"人籁" (人为的乐音)、"地籁"(风吹草动的声音)、"天籁"(完全自然的音响),这种音乐"听不闻其声,视之不风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代表人物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家是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生于鲁国,是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 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认识不够全面。墨子认为,音乐艺术既然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只能加重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关于“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jingyan/202508-8443.html

(4)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 dazhoutv
    用户080306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