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砧声的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砧声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砧声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与砧声有关的诗句

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停。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李煜 句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田娥 杂曲歌辞·夜夜曲 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薛维翰 杂歌谣辞·古歌 美人闭红烛,烛坐裁新锦。频放翦刀声,夜寒知未寝。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杨师道

咏舞(一作杨希道诗)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蒋维翰 古歌二首 美人闭红烛,独坐裁新锦。频放剪刀声,夜寒知未寝

2. 诗名里带砧字的诗词有哪些

《江楼闻砧 江州作。》

唐 白居易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

《月下听砧》

唐 刘长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

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

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

《闻砧》

唐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3. 孟郊的诗《闻砧》

这个是搜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首借砧声以抒游子情怀的诗作。在众多以“闻砧”为题材的诗中,这种借砧声抒游子情怀的诗并不多见。

砧声的特点在于“哀”而“切”。每当萧萦之秋,月明之夜,一声声砧杵,刺破寒空,无不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

可是为了突出砧声之哀,诗人却不从正面着手,而是先用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杜鹃的声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云:“蜀国曾闻杜鹃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似“不如归去”,最易引起羁旅愁思。

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不哀”。断猿,指断肠之猿。

《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又《荆州记》引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亦有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

(《登高》)“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猿声之哀,一至于此。

可是这里却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

铺垫已足,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这时诗中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忽然阵阵砧声,传入他的耳畔。

他不由一惊:“月下谁家砧?”这声音好凄苦:“一声肠一绝。”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对一个经常涉水登山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唯有这月下砧声,才能撩拨他心中的哀弦。

于是下文转入自我愁思的抒发。 “杵声”以下四句,重在写自我的主观感受。

所谓“客”和“游子”,都是指诗中人物。孟郊以写《游子吟》著称,他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他还有一首《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也写得情真意切。这里既言“客”,又言“游子”,是一再强调作客他乡之意。

是的,“杵声不为客”,它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动捣衣棒。尽管砧声无意,而闻之者却有心:“客闻发自白。”

听了砧声,头发不禁为之愁白。古代妇女捣衣,有的是为了寄给征人,故唐代陈玉兰《寄夫》诗云:“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此云:“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游子,而是想让他听到砧声,惹起乡思,速速归来。语直而纡,感情深挚。

上两句分明说“杵声不为客”,而这里实际是说杵声专为游子而发即“为客”,语言似相互矛盾。其实这是反复言之,上两句从游子角度着眼,下两句从对面(思妇)写来,多层次、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之苦。

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同是咏砧,同是写游子,但作者能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

诚如苏轼《读孟东野诗》所说:“诗从肺腑出,出輙愁肺腑。”。

4. 有关声的诗句,越多越好,要快,不要太简单的

有声音描写的:

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

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赋得寒蛩唐耿湋--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

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

有声音描写的:

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

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赋得寒蛩唐耿湋--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

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 “砧声”这一意象代表了什么

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 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扩展资料:

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百度百科-意象群

6. 有关孤鸿的诗词

孤鸿篇

作者:戴叔伦 [唐]

江上双飞鸿,饮啄行相随。翔风一何厉,中道伤其雌。

顾影明月下,哀鸣声正悲。已无矰缴患,岂乏稻粱资。

嗈嗈慕俦匹,远集清江湄。中有孤文鹓,翩翩好容仪。

共欣相知遇,毕志同栖迟。野田鸱鸮鸟,相妒复相疑。

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焉随腐鼠欲,负此云霄期。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绿林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

《明妃曲》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关于捣衣的思乡诗句

《江楼闻砧 江州作。》

唐 白居易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

《月下听砧》

唐 刘长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

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

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

《闻砧》

唐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1. 关于捣衣砧的诗句

关于捣衣砧的诗句 1. 古诗捣衣砧诗句

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夜捣衣/捣练子[宋] 贺铸收锦字,下鸳机。

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杵声齐贺铸 (宋)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定风波》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沈佺期 (唐)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齐天乐·蟋蟀[ 宋 ] 姜夔庾郎先自吟愁赋。

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子夜吴歌李白 (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捣练子令李煜 (五代)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 古诗捣衣砧诗句

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夜捣衣/捣练子

[宋] 贺铸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杵声齐

贺铸 (宋)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

戍人犹在玉关西。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

沈佺期 (唐)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齐天乐·蟋蟀

[ 宋 ]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子夜吴歌

李白 (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练子令

李煜 (五代)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譬如"捣衣砧上拂还来","何来万户捣衣声

捣衣 在《春江花月夜》中解释为垂打衣服或布料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参考资料:

4. 有关捣衣的诗句

捣衣诗[南朝]谢惠连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美人戒裳服。端饰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写闺怨的作品《捣衣》也很有名,钟嵘《诗品》卷中曰:“《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评其为“五言之警策”。捣衣在唐人作品中是极常见的题材,惠连这篇作品不仅出现时间更早,且情态毕呈,无愧于钟嵘的赞赏。

《夜听捣衣》晋·曹毗

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月下听砧 唐 刘长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秋夜闻砧 唐 杜荀鹤

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节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今译月光照进闺房,珠帘卷它不去;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它又重来。

赏析长诗《春江花月夜》中着力描写的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这里两句是其中描写月光的名句。它不是孤立地描写月光,而是借此来烘托出人的思想感情。“玉户帘中”、“捣衣砧上”都使人感到有一个怀念征人的**存在,她不论是独处深闺,还是在为征人赶制寒衣,月光都紧紧地陪伴着她,而且“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着这一**始终未能摆脱相思之苦。这两句诗宛转生动,声情并美,艺术性很强。

5. 关于捣衣的诗句

《更漏子·风带寒》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风带寒,秋正好,蕙兰无端先老。云杳杳,树依依,离人殊未归。

搴罗幕,凭朱阁,不独堪悲寥落。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

《子夜四时歌:秋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少年游·西楼别后》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西楼别后,风高露冷,无奈月分明。飞鸿影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26237,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王孙此际,山重水远,何处赋西征。金闺魂梦枉丁宁,寻尽短长亭。

《长信秋词五首·其五》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寒林叶落鸟巢出,古渡浪高鱼艇稀。

云抱四山终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 江城向暝东风急,一半乡愁闻捣衣。

《孤寝怨》

年代: 唐 作者: 崔珪

征戍动经年,含情拂玳筵。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

灯暗愁孤坐,床空怨独眠。自君辽海去,玉匣闭春弦。

《杨固店》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夜来尝有梦,坠泪缘思归。

洛水行欲尽,缑山看渐微。长安只千里,何事信音稀。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临江仙·木落江寒秋色晚》

年代: 宋 作者: 谢逸

木落江寒秋色晚,飕飕吹帽风轻。丹枫楼外捣衣声。登高怀远,山影雁边横。

露染宫黄庭菊浅,茱萸烟拂红轻。尊前谁整醉冠倾。酒香薰脸,落日断霞明。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6. 含有“捣衣”的诗句

1.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

3.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4.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5.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6.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7.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8.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10.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只找到这些了……

7. 捣衣砧有什么寓意

捣衣诗①

温子升

长安城中秋夜长,

佳人锦石捣流黄②。

香杵纹砧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③,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④,

鸳鸯楼上望天狼⑤

①本诗写思妇秋夜捣衣,思念征夫。意境凄美,七言、五言相间,音调悠长宛转。捣衣,古时衣料质地粗硬,须用木杵在捣衣石上捣软,方可缝制。②锦石:即下句中的"纹砧(zhēn珍)",有美丽花纹的砧石。砧,捣衣石。流黄:一种杂色的丝织品。③七夕:指七月七日牛郎织女渡河相会之夜。长河:银河。④蠮螉(yēwēng噎翁)塞: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绝候雁:指音信断绝。候雁,雁为候鸟,秋天南飞,故云。⑤天狼:星宿名。古人认为此星现隐主战事有无。

还有:以下两首诗用同样的手法写思妇秋夜捣衣的凄美意境。

捣衣砧诗 萧衍

驾言易水北。送别河之阳。沉思惨行镳。如梦在空床。既寤丹绿谬。始知纨素伤。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阴虫日惨烈。庭草复芸黄。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袅袅同宫女。助我理衣裳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轻罗飞玉腕。弱翠低红妆。朱颜日已兴。眄睇色增光。捣以一匪石。文成双鸳鸯。制握断金刀。熏用如兰芳。佳期久不归。持此寄寒乡。妾身谁为容。思君苦入肠。

捣衣诗

谢惠连 朝代:南北

衡纪无淹度。

晷运倏如催。

白露滋园菊。

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

烈烈寒螀啼。

夕阴结空幕。

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

端饰高砧响发。

楹长杵声哀。

微芳起两袖。

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

君子行未归。

裁用笥中刀。

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

幽缄俟君开。

腰带准畴昔。

不知今是非。

8. 有捣衣的诗句有什么

捣衣篇

李白

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

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

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

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有便凭将金剪刀,

为君留下相思枕。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9.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譬如"捣衣砧上拂还来","何来万户捣衣声",

捣衣

在《春江花月夜》中解释为垂打衣服或布料

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参考资料:

可以从百度百科查到

关于“关于砧声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jingyan/202507-7649.html

(9)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7月31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7月3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砧声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砧声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与砧声有关...

  • dazhoutv
    用户073106 2025年07月31日

    文章不错《关于砧声的诗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