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的书目录

网上有关“北史的书目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史的书目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卷一 魏本纪第一 拓跋部 道武 明元

卷二 魏本纪第二 太武 景穆文成献文

卷三 魏本纪第三 孝文

卷四 魏本纪第四宣武孝明

卷五 魏本纪第五 孝庄 节闵 废 孝武 文帝 废 恭 孝静

卷六 齐本纪上第六神武文襄

卷七 齐本纪中第七 文宣 废 孝昭

卷八 齐本纪下第八武成后主幼主

卷九 周本纪上第九 文 孝闵 明

卷十 周本纪下第十 武 宣 静

卷十一 隋本纪上第十一 文帝

卷十二 隋本纪下第十二 炀帝恭帝 卷十三 列传第一 后妃上

魏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皇后惟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文成元皇后李氏 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 孝文幽皇后冯氏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武皇后高氏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皇后宇文氏古恭帝皇后若干氏孝静皇后高氏

卷十四 列传第二 后妃下

齐武明皇后娄氏蠕蠕公主郁久闾氏彭城太妃尔朱氏 小尔朱氏上党太妃韩氏冯翊太妃郑氏 高阳太妃游氏 冯娘 李娘 襄敬文襄敬皇后元氏琅邪公主 文宣皇后李氏 段昭仪王嫔薛嫔孝昭皇后元氏 武成皇后胡氏 弘德李夫人后主皇后斛律氏 后主皇后胡氏 后主皇后穆氏 冯淑妃

周文皇后元氏文宣皇后叱奴氏孝闵皇后元氏明敬皇后独孤氏 武成皇后阿史那氏 武皇后李氏 宣皇后杨氏 宣皇后朱氏 宣皇后陈氏 宣皇后元氏 宣皇后尉迟氏 静皇后司马氏

隋文献皇后独孤氏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 炀愍皇后萧氏

卷十五 列传第三 魏诸宗室

卷十六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

卷十七 列传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

卷十八 列传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卷十九 列传第七 文成五王 献文六王 孝文六王

卷二十 列传第八

卫操莫含刘库仁弟子罗辰罗辰曾孙仁之尉古真从玄孙瑾穆崇奚斤叔孙建安同庾业延王建罗结楼伏连曾孙宝闾大肥奚牧和跋莫题贺狄干李栗奚眷

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

燕凤许谦崔宏子浩张衮弟恂邓彦海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

长孙嵩五世孙俭 俭子平长孙道生曾孙幼 幼孙曾炽 炽弟晟 从祖绍远 绍远子览弟澄长孙肥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于栗磾孙劲 六世孙谨 谨子寔 寔(子顗) 仲文寔 弟翼 翼子玺翼弟义 宣敏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二

崔逞子颐孙彧玄孙冏 休 五世孙 六世孙赡 麃 逞兄遹王宪曾孙昕 晞皓封懿族曾孙回 回子隆之 回弟肃 回族弟述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

古弼张黎刘洁丘堆娥清伊乙瑰周几豆代田车伊洛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来大干宿石万安国周观尉拨陆真吕洛拔薛彪子子琡尉元慕容白曜和其奴苟颓宇文福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四

宋隐从子愔 愔孙弁 弁孙钦道 弁族弟翻 弟子世良 世轨翻弟世景许彦五世孙惇刁雍子遵 曾孙冲、柔、辛绍先韦阆孙子粲杜铨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

屈遵张蒲谷浑曾孙楷公孙表张济李先贾彝窦瑾李韩延之袁式毛修之严棱朱修之唐和寇赞孙俊 郦范子道元韩秀尧暄孙雄柳崇

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陆俟源贺曾孙彪 玄孙师 师从叔雄刘尼薛提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曾孙裔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刘昶萧宝夤兄子赞萧正表萧祗萧退萧泰萧捴萧圆肃萧大圜

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

卢玄玄孙思道 昌衡 元明 潜 卢柔子恺 卢观弟仲宣 彪从子文伟卢同子斐 兄子景裕 景裕弟辩 光 光子贲 光从弟勇卢诞

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九

高允从祖弟祐 祐曾孙德正 祐从子乾 昂 季式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

崔鉴兄孙伯谦崔辩孙士谦 士谦子彭 士谦弟说 说子弘度 崔挺子孝芬 孙宣猷 曾孙仲方 仲方从叔昂 挺从子季舒 挺族孙暹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李灵曾孙元忠 浑 弟子璨 璨曾孙德饶公绪李顺玄孙元操李孝伯兄孙谧 谧弟子士谦 李裔子子雄李义深弟幼廉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二

游雅从祖弟明根高闾赵逸兄子琰胡叟胡方回张湛段承根宗钦阚骃刘延明赵柔索敞宋繇孙游道江式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三

王慧龙玄孙松年 五世孙劭 郑羲孙述祖 从曾孙道邕 道邕子译译叔祖俨 俨族孙伟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薛辩五世孙端 端子胄 端从子浚 端从祖弟湖 湖子聪 聪子孝通 孝通子道衡 聪弟子善 善弟慎薛寘薛憕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五

韩茂皮豹子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田益宗孟表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李叔仁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

裴骏从孙敬宪 庄伯 从弟安祖裴延俊裴佗子让之 孙矩皇甫和裴果裴宽裴侠子祥 肃裴文举裴仁基

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七

薛安都刘休宾房法寿曾孙豹 玄孙彦谦 族子景伯毕众敬曾孙义云羊祉子深孙肃弟子敦 烈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韩麒麟程骏李彪孙昶高道悦甄琛高聪

卷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

杨播子侃 播弟椿 椿子昱 椿弟津 津子遁 逸 谧 谧弟 愔燕子献郑颐杨敷子素 孙玄感 素弟约约从叔异 敷叔父宽 宽子文恩 纪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

王肃刘芳孙逖 芳从子懋常爽孙景

卷四十三 列传三十一

郭祚张彝孙晏之 曾孙乾威邢峦弟子昕 族孙臧 邵李崇从弟平 平子奖 谐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崔光子劼弟子鸿崔亮从弟光韶 叔祖道固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裴叔业夏侯道迁李元护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诞沈文秀张谠李苗刘藻傅永傅竖眼张烈李叔彪路恃庆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四

孙绍张普惠成淹范绍刘桃符鹿悆张耀刘道斌董绍冯元兴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袁翻弟跃 跃子聿脩阳尼从孙固 固子休之 固从 兄藻藻子斐固从弟元景贾思伯祖莹子珽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六

尔朱荣子文畅 文略 从子兆 从弟彦伯 彦伯子敞 彦伯弟仲远世隆荣从父弟度律 荣从祖 兄子天光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七朱瑞叱列延庆斛斯椿子徵孙政贾显度弟智樊子鹄侯深贺拔允弟胜 胜弟岳侯莫陈悦念贤梁览雷绍毛遐弟鸿宾乙弗朗

卷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辛雄族祖琛 琛子术 术族子德源杨机高道穆兄谦之 綦俊山伟宇文忠之费穆孟威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九 齐宗室诸王上

赵郡王琛子睿清河王岳子劢广平公盛 阳州公永乐襄乐王显国 上洛王思宗子元海 弟思好 平秦王归彦兄子普长乐王灵山

神武诸子神武皇帝十五男:武明娄皇后生文襄皇帝、文宣皇帝、孝昭皇帝、襄城景王清、武成皇帝、博陵文简王济;王氏生永安简平王浚;穆氏生平阳靖翼王淹;大尔朱氏生彭城景思王浟、华山王凝;韩氏生上党刚肃王涣;小尔朱氏生任城王湝;游氏生高阳康穆王氵是;郑氏生冯翊王润;马氏生汉阳敬怀王洽。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 齐宗室诸王下

文襄诸子 文宣诸子 孝昭诸子 武成诸子 后主诸子

文襄六男: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文宣五男,李后生废帝及太原王绍德;冯世妇生范阳王绍义;裴嫔生西河王绍仁;颜嫔生陇西王绍廉。

孝昭七男:元皇后生乐陵王百年;桑氏生襄城王亮,出后襄城景王;诸姬生汝南王彦理、始平王彦德、城阳王彦基、定阳王彦康、汝阳王彦忠。

武成十三男:胡皇后生后主及琅邪王俨;李夫人生南阳王绰;后宫生齐安王廓、北平王贞、高平王仁英、淮南王仁光、西河王仁机、乐平王仁邕、颍川王仁俭、安乐王仁雅、丹杨王仁直、东海王仁谦。

后主五男:穆皇后生幼主;诸姬生东平王恪,次善德,次质德,次质钱;胡太后以恪嗣琅邪王,寻夭折。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一

万俟普子洛可朱浑元刘丰破六韩常金祚刘贵蔡俊韩贤尉长命王怀任祥子胄 莫多娄贷文子敬显厍狄回洛厍狄盛张保洛贺拔仁曲珍段琛尉摽摽子相贵康德韩建业 封辅相范舍乐牒舍乐侯莫陈相薛孤延斛律羌举子孝卿张琼宋显王则慕容绍宗叱列平步大汗萨薛修义慕容俨厍狄伏连潘乐彭乐暴显皮景和綦连猛元景安独孤永业鲜于世荣傅伏

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二

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子消难 裴藻 兄子膺之窦泰尉景娄昭兄子睿厍狄干孙士文韩轨段荣子韶孝言 斛律金子光 羡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三

孙搴陈元康杜弼子台卿 房谟子恭懿张纂张亮赵起徐远张曜王峻王纮敬显俊平鉴唐邕白建元文遥赵彦深赫连子悦冯子琮子慈明 郎基子茂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魏收魏长贤魏季景子澹魏兰根族子恺

卷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

邵惠公颢子什肥 导 护叱罗协冯迁杞简公连 莒庄公洛生虞国公仲广川公测弟深 深子孝伯 东平公神举弟庆

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六 周室诸王

文帝十三王 孝闵帝一王明帝二王武帝六王 宣帝二王

周文帝十三子:姚夫人生明帝。后宫生宋献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闵皇帝。文宣叱奴皇后生武帝、卫剌王直。达步妃生齐炀王宪。王姬生赵僭王招。后宫生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纮王达、冀康公通、滕闻王逌。

孝闵帝一男:陆夫人生纪厉王康,字乾安。

明帝三男:徐妃生毕剌王贤。后宫生丰王贞、宋王实。实出后宋献公震。

武帝七男:李皇后生宣帝、汉王赞。库汗姬生秦王贽、曹王允。冯姬生道王充。薛世妇生蔡王兑。郑姬生荆王元。

宣帝三子:朱皇后生静皇帝。王姬生莱王衍。皇甫姬生郢王术。

卷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七

寇洛赵贵从祖兄善 李贤子询 崇孙敏弟远 穆穆子浑 梁御子睿

卷六十 列传第四十八

李弼曾孙密 宇文贵子忻 恺 侯莫陈崇子颖 崇兄顺 王雄子谦

卷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

王盟子劢 从孙谊独孤信子罗窦炽兄子荣定 毅 贺 兰祥叱列伏龟阎庆子毗 史宁子雄 祥权景宣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

王罴孙长述王思政尉迟迥弟纲 纲子运王轨乐运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一

周惠达冯景苏绰子威 从兄亮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二

韦孝宽兄夐 夐子世康 韦瑱子师 柳虬弟桧 庆庆子机 机子述 机弟弘 旦肃 机从子謇之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三

达奚武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赫连达韩果蔡祐常善辛威厍狄昌梁椿梁台田弘子仁恭 孙德懋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四

王杰王勇宇文虬耿豪高琳李和子彻伊娄穆达奚寔刘雄侯植李延孙韦祐陈欣魏玄泉李迁哲杨乾运扶猛阳雄席固任果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五

崔彦穆杨纂段永令狐整子熙 唐永子瑾 柳敏子昂王士良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五十六

豆卢宁子勣孙毓杨绍子雄 王雅子世积 韩雄子禽贺若敦子弼 弟谊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七

申徽陆通弟逞厍狄峙杨荐王庆赵刚子仲卿赵昶王悦赵文表元定杨标

卷七十 列传第五十八

韩褒赵肃子轨张轨李彦郭彦梁昕皇甫璠子诞辛庆之族子昂王子直杜杲吕思礼徐招檀翥孟信宗懔刘璠子祥兄子行本柳遐子庄

卷七十一 列传第五十九 隋宗室诸王

蔡景王整 滕穆王瓒 道宣王嵩卫昭王爽 河间王弘义城公处纲离石太守子崇

文帝四王 炀帝三子

文帝五男,皆文献皇后所生。长曰房陵王勇,次炀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次庶人谅。

炀帝三男:萧皇后生元德太子昭、齐王暕。萧嫔生赵王杲。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高颎牛弘李德林

卷七十三 列传第六十一

梁士彦元谐虞庆则元胄达奚长儒贺娄子干兄诠史万岁刘方冯昱王杨武通陈永贵房兆杜彦周摇独孤楷弟盛乞伏慧张威和洪阴寿子世师骨仪杨义臣

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二

刘昉柳裘皇甫绩郭衍张衡杨汪裴蕴袁充李雄

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三

赵煚赵芬王韶元岩宇文弼伊娄谦李圆通陈茂郭荣庞晃李安杨尚希张煚苏孝慈元寿

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四

段文振来护儿樊子盖周罗周法尚卫玄刘权李景薛世雄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五

裴政李谔鲍宏高构荣毗陆知命梁毗柳彧赵绰杜整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六

张定和张奫;麦铁杖沈光权武王仁恭吐万绪董纯鱼俱罗王辩陈稜赵才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七

宇文述云定兴赵行枢述子化及司马德戡裴虔通王世充段达

卷八十 列传第六十八 外戚

贺讷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惠高肇胡国珍从曾孙长粲杨腾乙弗绘赵猛胡长仁隋文帝外家吕氏

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十九儒林上

梁越卢丑张伟梁祚平恒陈奇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孙惠蔚族曾孙灵晖马子结石曜灵晖子万寿徐遵明董徵李业兴子崇祖李铉冯伟张买奴刘轨思鲍季详邢峙刘昼马敬德子元熙张景仁权会张思伯张雕武郭遵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十 儒林下

沈重樊深熊安生乐逊黎景熙冀俊赵文深辛彦之何妥萧该包恺房晖远马光刘焯刘炫褚晖顾彪鲁世达张冲王孝籍

卷八十三 列传第七十一文苑

温子升荀济祖鸿勋李广樊逊荀士逊王褒庾信颜之推弟之仪虞世基柳许善心李文博明克让刘臻诸葛颍王贞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常德志尹式刘善经祖君彦孔德绍刘斌

卷八十四 列传第七十二 孝行

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 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王颁弟頍杨庆田翼纽因刘仕俊翟普林华秋徐孝肃

卷八十五 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

于什门段进石文德汲固王玄威娄提刘渴侯朱长生于提马八龙门文爱晁清刘侯仁石祖兴邵洪哲王荣世胡小彪孙道登李几张安祖王闾刘业兴 盖俊郭琰沓龙超乙速孤佛保李棠杜叔毗刘弘游元张须陀杨善会卢楚刘子翊尧君素陈孝意张季珣杜松赟郭世俊郎方贵

卷八十六 列传第七十四循吏

张膺路邕阎庆胤明亮杜纂窦瑗苏淑张华原孟业苏琼路去病梁彦光樊叔略公孙景茂辛公义柳俭郭绚敬肃刘旷王伽魏德深

卷八十七 列传第七十五酷吏

于洛侯胡泥李洪之子神张赦提赵霸崔暹邸珍田式燕荣元弘嗣王文同

卷八十八 列传第七十六 隐逸

眭夸冯亮郑修崔廓子赜徐则张文诩

卷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七 艺术上

晁崇张深殷绍王早耿玄刘灵助沙门灵远 李顺兴檀特师由吾 道荣张远游颜恶头王春信都芳宋景业许遵麹绍吴遵世赵辅和皇甫玉解法选魏宁綦母怀文张子信陆法和蒋升强练庾季才子质 卢太翼耿询来和萧吉杨伯丑临孝恭刘祐张胄玄

卷九十 列传第七十八 艺术下

周澹李修徐謇从孙之才 王显马嗣明姚僧垣褚该许智藏万宝常蒋少游何稠

卷九十一 列传第七十九列女

魏崔览妻封氏 封卓妻刘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长命妻张氏 平原女子孙氏房爱亲妻崔氏 泾州贞女儿氏 姚氏妇杨氏张洪祁妻刘氏 董景起妻张氏阳尼妻高氏 史映周妻耿氏 任城国太妃孟氏 苟金龙妻刘氏 贞孝女宗河东姚氏女 刁思遵妻鲁氏 西魏孙道温妻赵氏 孙神妻陈氏 隋兰陵公主南阳公主襄城王恪妃华阳王楷妃谯国夫人洗氏郑善果母崔氏 孝女王舜韩觊妻于氏陆让母冯氏刘昶女钟士雄母蒋氏 孝妇覃氏 元务光母卢氏裴伦妻柳氏赵元楷妻崔氏

卷九十二 列传第八十恩幸

王睿王仲兴寇猛赵修茹皓赵邕侯刚徐纥宗爱仇洛齐段霸王琚赵默孙小张宗之剧鹏张祐抱嶷王遇苻承祖王质李坚秦松 白整刘腾贾粲杨范成轨王温孟栾平季封津刘思逸张景嵩 毛畅郭秀和士开穆提婆高阿那肱韩凤齐诸宦者

卷九十三 列传第八十一 僭伪附庸

夏赫连氏 燕慕容氏 后秦姚氏 北燕冯氏 西秦乞伏氏 北凉沮渠氏 梁萧氏

卷九十四 列传第八十二

高丽百济新罗勿吉 奚契丹室韦豆莫娄地豆干 乌洛侯 流求 倭

卷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蛮 獠林邑赤土 真腊婆利

卷九十六 列传第八十四

氐吐谷浑宕昌邓至 白兰党项附国 稽胡

卷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西域

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盘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

卷九十八 列传第八十六 蠕蠕匈奴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八十七突厥铁勒

卷一百 序传第八十八 李延寿及其先祖

南北朝陈是被谁领兵灭的?

长沙,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南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中心。长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堪称全国之冠。素有 “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称,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长沙,又可谓为“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也许您对以上还不太了解 但您一定听说过一个名字:毛泽东,长沙就是这位世界巨人成长的地方,他在此度过了不平凡的青少革时期。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长沙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影响颇深,如果说把长沙的建设和发展比做一棵树,那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人,那么文化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正是“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之根影响着、支撑着长沙的全面发展。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驱动着星城奔向美好的未来。“露蒸干树熟,风撼一洲香”, 以南橘闻名的橘子洲,登洲一览,但见杂花生香,绿荫覆地,橘络含羞,在洲中放眼望去,只见西边岳麓山青翠葱茏,东边长沙城高楼耸立,山水与城市互动,城市与山水共生,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

长沙,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这里节庆盛会丰富多彩,欢乐洋溢;这里许多文化与传统风俗独具特色,举世无比;这里悠久的湖湘文化, 神奇的伟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浪漫的现代都市,令你目不暇接。到此观光,必将给您留下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 长沙 有 人类 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 历史 进入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 龙山文化 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传说始祖 炎帝 和 黄帝 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 的《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 宋朝 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 夏代 属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 诸侯 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 青铜器时代 。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 西周 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 宁乡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 以来宁乡、 长沙县 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 中国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 以后,进入 春秋时代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 楚国 (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 初期,越国灭 吴 ,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 铁器时代 ,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 秦国 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 王翦 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秦汉时期

秦代的长沙郡

秦国 灭掉 楚国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设立“ 长沙郡 ”,之后就是 秦王朝 的诞生,长沙为 秦代36郡 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 行政区域 载入史册。秦代 长沙郡 涵盖今湖南大部分、 湖北 以南、 江西 西北和 广东 的连县、 广西 的全州等地, 面积 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长沙王

--------------------------------------------------------------------------------

2 长沙历史

秦朝 灭亡, 汉王朝 建立。 刘邦 称帝之后,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汉王朝 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 湖南 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 诸侯 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 东汉 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氏长沙国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 水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刘氏长沙国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至此,疆域广阔的长沙国分离出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瞎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集、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公元25年,原 西汉 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 (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 洛阳 为都,史称 东汉 。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势。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 湖南 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 40年 (建武十六年)统一 中国 。长沙已早在 37年 ,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湘州改制为湖南和长沙建制史上的标志。由于长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更加巩固。三国的长沙郡,行政范围基本局限于湘江以东地带,隋朝的长沙郡跨越湘江至整个湘中地区,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隋朝的统一,湖南重归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往来与联系不断加强,获得了一个广阔和相对安定的空间。

东吴长沙郡

三国 时期, 219年 孙权 夺取长沙至 279年 西晋 灭 吴 ,长沙属于孙吴之地。孙权称帝后湖南政区发生变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属当时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临贺、天门、衡阳、湘东、昭陵10郡,隶属 荆州 。

--------------------------------------------------------------------------------

3 长沙历史

257年 ,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 衡阳市 ),西部为衡阳郡(治所湘乡县今湘乡县西),益阳县南部之地析出新阳县(今 宁乡县 ),治所在沩水上游(今宁乡县横市镇一带),属于衡阳郡。

265年 ,长沙郡的安成县(今属 江西省 )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共辖临湘、测阳、恢、醒陵、罗、 吴昌(汉昌改)、建宁、下集、蒲沂等9县,包括今长沙、岳阳、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属 湖北 的通城、崇阳、蒲沂3县(市)地。

三国时期的长沙郡,上有州(荆州),下有 县 、 乡 、里,为孙吴时代的行政体制。除行政长官外,长沙郡属诸曹的设置(官名)已经颇为全备,有掌“选署功劳”的功曹、管赋税的田户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负责由贮租米、布帛的仓吏,收贮租钱的库吏。县以下的乡也设有属吏,简胺中就出现了“东乡劝农掺”、“南乡劝农撮”的名称。此外,还有“司马”、“关丞”、“仓田曹”、“录事”等。(资料来源:依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简牍整理)。

西晋·南朝之湘州

西晋 统一中国后沿袭汉代分封制。 280年 (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以临湘为治所, 西晋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长沙郡下辖临湘、浏阳、巴陵(280年分罗县置,今 岳阳 、临湘地)、罗、吴昌、醴陵、建宁、攸、下隽、蒲沂等10县。280年,新阳县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到今宁乡县治以西10里的冷水铺及万寿山一带。 299年 ,晋惠帝分巴陵、下隽、蒲沂等县设立建昌郡,长沙郡辖地又一度减少。

湘州的建立 :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势力侵扰,西晋统治重心南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 307年 (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从荆州分出长沙、建昌、湘东、衡阳、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湘州的设立,是古代湖南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

隋朝的改制

577年 ,北周灭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废周称帝,建立 隋朝 。 589年 (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克建康,陈朝灭亡。从此自西晋灭亡以来长达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结束。

隋统一中国,对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郡一级。隋文帝时,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废除,所辖的临湘县改为长沙县,并废浏阳、醴陵2县并入;

建宁县亦被废除,并入衡州(原湘东郡)的湘潭县。

隋炀帝时,进一步改制,废诸州总管府,裁并州县,改州为郡。潭州又改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

长沙县辖地包括今 长沙 、 望城 、 浏阳 、醴陵4县(市)地。区域大小大致与现今长沙市辖区相当。

衡山县为原衡阳郡所辖,后湘乡、湘西2县并入,包括今 湘潭市 城区及 湘潭 、衡山、湘乡、双峰、涟源、 宁乡 等县(市)地。

益阳县亦为原衡阳郡辖,后废新康县并入,包括今 益阳市 城区及 桃江 、新化、 安化 、 宁乡 、涟源等县市地。

邵阳县为原邵陵郡所辖,后废扶夷、都梁2县并人,包括今 邵阳市 及邵阳、邵东、新邵、新化、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涟源等县市地。

盛世潭州

李靖 平定萧梁, 621年 长沙归于 唐朝 。唐王朝地方行政仍沿袭 隋朝 州(郡)、县两级制。636年(贞观十年),唐全国为10道,潭州属江南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唐增为15道,潭州属江南西道。

唐朝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将邵阳县划出,另立南梁(州),从长沙、益阳、衡山3县分别划置醴陵、新康(624年又归入益阳)、湘乡3县,南梁共辖6县。

潭州的县级区划也进行了调整

708年 (唐中宗景龙二年),分长沙县复置浏阳县,并将县治从居仁镇(令官渡镇)迁至今浏阳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衡山县改名湘潭县。潭州仍辖6县,即长沙、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湘潭,直至唐末。

--------------------------------------------------------------------------------

4 长沙历史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管辖潭、衡、永、郴、连、南梁、南营、南云8州军事(624年为7州,南云不在内)。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关,行政长官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实行军政合一体制。长沙唐中央政府湖南军事机构所在地,唐前期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全国各冲要之地设置军府,又称折冲府,直属中央。唐玄宗时改革军事,潭州设有桥口(今望城县乔口镇)和禄口(今株洲)、花石(在湘潭)守防。

唐代以前的长沙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经营开发,到唐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历任州(郡)县官的治理,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此时的长沙人丁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771年(大历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张谓曾撰写了一篇《长沙土风碑铭》,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 杜甫 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齿膝”,也正是盛世长沙一日的写照。

湖南道治所

唐王朝 到 唐玄宗 时繁荣达顶峰,之后开始衰落,至“安史之乱”进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76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衡州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辖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 (大历三年),辖区也有所扩大,增加了郴、连2州,长沙成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长沙等地从原江南西道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即湖南道,“湖南”一词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

湖南观察使设立及迁治长沙,为朝廷稳定湖南局势采取重要措施,然而却引起了湖湘武将们的不满。安史之乱后,地方兵将大多骄横跋屋,不服驾驭,“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当时驻防长沙等地的正是这样一批骄兵悍将。至安史之乱之后,江南一带分裂割据渐涨,湖南一带斗争表现为湖南观察使与悍将骄兵的激烈冲突,而长沙正处于这一冲突的中心地带。 770年 (大历五年),湖南道迁治长沙仅仅2年之久,湖南兵马使臧即带领一班骄兵起而造乱,肆虐长沙,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场“兵变”恶剧。发生于770—780年的长沙减价兵变和邵州王国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据势力已经在湖南兴起。

楚国王都

五代十国 时期,此时的湖湘地区出现了一个由 马殷 建立的 楚国 ,原唐朝湖南道治所的长沙即为其都城,至此长沙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马)楚国时代。马楚政权时期,马殷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长沙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期间楚国与北方各个政权的贸易以茶叶为主,湖南的茶叶从此全国闻名。 参见: 五代十国·楚国

军阀割据

951年 ,南唐大将边镐灭 楚 , 湖南 重新回到军阀割据 南唐即以边镐为武安军节度使,驻节潭州; 952年 10月,刘言乘潭州民情怨愤之机,派王逵、周行逢家兵攻打潭州;南唐在长沙的统治仅一年,即烟消云散。

刘言占据湖南后,湖南的政治、军事重心一度从长沙移至今天的常德市; 953年 刘言被周行逢与王逵合谋囚杀。

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驻长沙;周行逢主政湖南之后力“矫前人之弊”,以严刑峻法处置悍将,整肃贪官,从此,沅湘间的战乱一度停息下来; 962年 10月(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去世。 962年l 1月,张文表获知周去世消息起兵叛乱 随即以去朗州吊丧为名率兵直赴潭州,镇守潭州的廖简被杀于酒宴席上,占领了潭州。963年 宋朝 占领长沙。

宋代湖南路治所

963年宋军占领潭州,宋太祖规定潭、朗两州“直隶京师,长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军、武平军的建置废除,朗州作为湖南军事政治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随之消失了。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防止藩镇割据,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臣担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县令、县长”的称谓为“知×州(县)事”,简称知州(县)。

--------------------------------------------------------------------------------

5 长沙历史

997年 (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为路,全国为15路。原湖南道改为荆湖南路,潭州为治所。真宗( 998年 —— 1022年 )时,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相继设立,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长沙又成为湖南9州、军、监的政治军事中心。

宋代潭州区划的调整

宋代 是长沙历史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300多年中,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更为巩固,长沙行政区划的格局基本定形,后来长沙地区在 元 、 明 、 清 三代长达6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区划也经历多次调整。

965年 (乾德三年),废除马楚政权末期设立的龙喜县将 长沙县 东的常丰场升为县(973年又并入长沙县);原属岳州的湘阴县划属潭州。

977年 (太平兴国二年),分长沙6乡置 宁乡县 ,以原唐代新康县玉潭镇(即今宁乡县城)为治所。

993年 (淳化四年),原属衡州的衡山县划予潭州。

1073年 (熙宁六年),大臣章享巡察湖南开梅山,分湘乡、邵阳、益阳、宁乡4县地设 安化县 。

1098年 (元符元年),分长沙县5乡、 湘潭县 2乡置善化县,县治即附于潭州城内。至宋末,潭州共辖长沙、善化、宁乡、 浏阳 、 湘阴 、益阳、湘潭、澧陵、湘乡、安化、佼、衡山等12县,是荆湖南路各州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一州。

宋代长沙发生的重大事件

两宋之交时长沙一度为天下注目、太快人心之处。l126年8月, 北宋 奸臣“六贼”之首蔡京流放 广东 ,行至潭州而死。次年, 南宋 朝廷惩处叛国之臣,伪“楚皇帝”张邦昌被贬至潭州“安置”,后于l1月下诏赐死。

宋代政局相对稳定,由于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和一些贤臣清吏的治理,长沙 经济 的发展赶上和超过了中原地区。 文化 上,长沙 岳麓书院 的创立,胡安国、胡宏父子和 朱熹 、张拭在长沙讲学兴教,长沙成为著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长沙城市的规模扩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没有超过,城内已打破坊市界限,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已蔚然而为“湖湘一大都会”。

南宋初,湖南民族、军阀矛盾尖锐,动乱不已。建炎四年正月, 金 兵攻陷长沙,屠城而去;先后有马友、杜彦、孔彦舟等几股溃兵、土匪武装涌入长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l130年, 洞庭湖 区爆发了著名的钟相、杨幺起义,湖南人民纷纷响应,潭州的宁乡、益阳、湘阴、安化等县也成为义军占领区。短短2年,长沙城垣残破,十室九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向子甄乃率所属移驻攸县。

1131年 2月(绍兴元年正月),南宋王朝曾改荆湖南、北路为荆湖东、西路,分别以鄂州、鼎州(今常德市)为治所,潭州属东路。1131年,又恢复旧制,仍以潭州为南路治所。南宋初,潭州为沿江6大帅府之一,有宰相李纲、张浚,大将韩世忠、王理、岳飞等先后来到长沙。

l132年,李纲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次年10月,宋朝廷以禁军疲沓不堪战事,划分诸统兵大将辖区,潭州先为王理辖区,后因其作战无能,又代之以名将 岳飞 ,长沙又成了声震中外的岳家军的驻防地。在镇压杨么起义的战争中,李纲、张浚、岳飞先后以统帅身份坐镇长沙,指挥潭、鼎、岳、辰、澧等州和湖北的各路军队,先后招降黄佐、周伦、杨钦等义军将领,瓦解义军20余万人,避免了一场血腥屠杀。

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 文天祥 、李芾等任职长沙,支撑南宋王朝湖南大局。辛弃疾创飞虎军,张孝祥、真德秀为政廉洁,文天祥治狱清平,都为长沙留下了一段佳话。而向士壁、张唐(张浚之曾孙)、李芾潭州抗击 元 军,悲壮激烈,为宋代长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

-----------------

杨广。

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南朝陈。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等上游陈军防御。

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

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开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扩展资料:

杨广资料: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本名杨英,字阿[mó,上麻下女](一作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率军消灭陈朝,阴谋夺嫡事宜。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

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为宇文化及叛军所弑。隋恭帝杨侗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追谥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余首。

百度百科——杨广

百度百科——隋灭陈之战

关于“北史的书目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jingyan/202507-5505.html

(1)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北史的书目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史的书目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卷一 魏本纪第一 拓跋部...

  • dazhoutv
    用户072003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北史的书目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