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大明宫词里韦式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明宫词里韦式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韦氏(?-71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弘道元年(683年)唐中宗李显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都要置幔坐在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武三思通过韦后及其爱女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 。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经常侮辱重俊。重俊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随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
此时内地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意*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年)韦氏惧怕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想要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即唐睿宗。韦后之乱,至此结束。
嗣圣元年(公元六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从均州(今湖北均县)通向房陵(今湖北房县)的乡间大道上,几辆马车在慢慢地行驶.第一辆车上坐着的一位青年男子,面容樵悻,目光呆滞,似乎有重重的心事和无限的忧愁.他就是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称帝以后,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幽禁在皇宫中一所冷落的庭院中.后来,又被流放到遥远的南方.此时,李显正是在流放途中.他望着碧绿的原野,深深感到这充满生机的大地和自己的心绪是那样不谐调.妻子韦氏的车辆就在他后面.想到妻子,李显不由得回头望望.韦氏是中宗当太子时被纳为妃的,嗣圣元年立为皇后,中宗被废,她也遭贬黜,随从前往房陵.韦氏刚刚生个女孩,身体还很虚弱,旅途中车子的不停颠篱更增加了她的痛苦.因为在途中生产,没有来得及准备,李显和韦氏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把女孩裹起来,于是他们便给这个孩子起名叫"裹儿".和父母痛苦得难以入眠不同,裹儿常处在熟睡之中.韦氏后面还有几辆车,分别载着他们已经长大的孩子,奴仆和一些用物.李显和韦氏到达房陵以后便定居下来.他们在房陵期间,武则天多次派遣使臣前去探望.
每当听到使臣到来的消息,李显总是心惊肉颤,坐卧不安,甚至想自杀.倒是韦氏比较豁达,她劝李显说:"福祸相依,总会变化的,为什么要想到死呢 您用不着这样害怕."李显和韦氏就这样相依为命,在房陵共同度过了十多年艰苦的生活,夫妻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每当夜幕来临,繁星满天的时候,李显遥望星空,回忆当年皇宫中的太子生活,便向韦氏保证,一旦重登帝位,定让她各方面快快活活.因为朝中老臣狄仁杰常劝武则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吉项,李昭德等大臣也多次谈起让中宗李显复位,又因为武则大已经七十多岁,体弱多病,也时时想起远在他乡的李显,于是,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李显又被迎回宫中,韦氏也相随返回.李显刚回到宫中时,对外保密,他被武则天藏在一个大帐子里.
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又谈起庐陵王李显,狄仁杰慷慨陈词,泪流满面,情绪非常激动.武则天派人把李显从帐子中唤出,推到狄仁杰面前说:"还你储君."狄仁杰见是李显,赶忙返到阶下一边哭一边行礼.过了一会儿,狄仁杰又对武则天说:"太子回到宫中,大家都不知道,难免有人还要议论."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讲得有道理,就又用隆重的礼节,公开把李显从龙门迎进皇宫.对此,文武百官都感到非常高兴.神龙元年(公元七0五年)正月初二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玮,左羽林将军(1)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乘武则大生病之机,发动宫廷政变,捕杀了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皇太子李显监国.武则大看大势已去,便在正月初三日让位给李显.初四日,李显即位于通天宫.不久,他恢复唐的国号,一切礼仪制度也都恢复到高宗永淳年间的老样.
几个月以后,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离开了人世.这样,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当了皇帝,韦氏又被册立为皇后.中宗第二次即位期间,灾害连年,边患不断.神龙元年四月,同官县(今陕西铜川)下了特大雨雹,被淹农家四百余户,许多燕雀都被砸死.神龙三年(公元七O七年)三月,自京师至山东发生瘟疫,百姓死亡不计其数.
这年夏天,山东,河北二十多州又发生旱灾,饿死,病死的总计数千人.但是,对这一切,中宗和韦后并不放在心上.韦后会对中宗说:"十多年的苦难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就要过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在韦后怂恿下,中宗即位当年的十一月,他们就一起到洛阳城南门楼观看了泼寒胡战.当时天气严寒,北风凛冽,北方胡人裸身挥水,舞蹈自如.中宗和韦后身穿轻裘,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神龙三年二月,中宗,韦后又和近臣们一起登上玄武门,观看宫女聚会饮酒.韦后还觉得不开心,又请求中宗命宫女左右分队,互相殴斗,以决胜负.
他们还派遣宫女开办集市,令百官公卿扮做商人前往交易,因买卖不公,大臣和宫女们互相辱骂,言词卑猥.中宗和韦后看了以后却哈哈大笑.神龙四年(公元七0八年)正月元宵节期间,中宗和韦后脱去龙凤袍,换上百姓装,带领大臣们夹杂在长安市民中间,在化度寺门前的大街上观赏花灯.这一夜,中宗还依照韦后意见,放出几千名宫女看灯,结果一半以上的宫女都跑掉了.二月,中宗,韦后和各位公主又来到金城(今陕西兴平),在梨园球场观看了拔河比赛.三月,他们游宴桃花园;四月,又游赏樱桃园,还到了隆庆池,结彩张灯,泛舟戏乐.中宗和韦后真正尝到了当大子的快活.中宗和韦后的戏游以及中宗处处依顺韦后,使朝政更加腐败.中宗第二次即位不久,就应韦后之请,追封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王.对此,大臣贾虚以不合祖宗之法表示反对说:"异姓不王,古来如此.皇上刚刚复位,就大封后族,会失信于天下的."原来,按照朝廷规定,只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但是,中宗对贾虚的话根本不听.这时的中宗,只记住了以前他许诺过的话:韦后只要快活,要求什么都可以.
中宗复位以后,武则天虽然死了,但朝中武氏的势力还很大.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这时被封为德静郡王,官拜左散骑常时.最初,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杀张易之,张昌宗之后,铭州(今河北永年)长史薛季昶曾对张柬之等人说:"二张虽然根除,武三思一伙还在,应乘势把他们铲除,国家才会安定."但是,张柬之没有听从这个意见.武三思聪明伶巧,善于观风使舵.他看到张柬之等人处置了张易之,暂时还没有顾及到他,便通过种种关系,让自己的一儿子武崇训娶了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也就是裹儿.这样,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武则天在世时,宫中有个叫上官婉儿的女子,因为懂得诗词歌赋,为人又柔顺,很得武则天宠爱.中宗复位以后,上官婉儿继续被信用,并专掌拟定命令.不久.还被拜为昭容(女官名).武则天在世时,上官婉儿就与武三思关系暧昧.武三思和韦后成了儿女亲家以后,通过上官婉儿中间的串通,武三思和韦后之间的关系也发展到不正常的状况.
这时的韦后完全堕落了.武三思经常入宫和韦后下棋,中宗就站在一旁观看.有时武三思和韦后一起坐在龙床上玩游戏,中宗还站在一旁给出[主意].朝廷外边的人很快就知道了这些丑事.武三思一两天不进宫,韦后就让中宗前去看望.由于武三思和韦后勾结,中宗又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朝中发生的事情,中宗都要找武三思商量.中宗还依照韦后的意见,任命武三思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势力,比武则天时期还要显赫得多.
中宗的昏庸,韦后的乱政,武三思的得宠,使朝中大臣张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们多次劝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权力,加强皇室力量.但是,这时的中宗对他们的话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了.在此之前,监察御史(2)崔皎曾向中宗进谏,中宗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的话转告给武三思,结果,崔皎不久就被贬谪.武三思知道张柬之等人在设法除掉他.使与亲信,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禄丞(3)宋之逊,太仆丞(4)李俊.监察御史姚绍之互人商量对策.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当时被称为"三思五狗"."五狗"给武三思出了不少坏主意.随后,武三思又来到宫中和韦后商量,他们策划好以后,轨到中宗面前说张柬之:敬晖,袁恕己,崔玄暐,桓彦范五大臣的坏话.他们攻击说,五大臣是恃功专权,图谋不轨.
昏愦的中宗相信了,便问他们采取什么办法好.韦后和武三思建议中宗封五人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他们手中的实权,中宗同意了.这样,中宗便封桓彦范为扶阳郡王,敬晖为平阳郡王,张柬之为汉阳郡王,崔玄暐为博陵郡王,袁恕己为南阳郡王.同时,还赐给五大臣很多染彩,锦绣,金银,鞍马.五大臣名为优宠.实被夺权.武三思把持了朝政,背后又有韦氏当靠山,更加飞扬跋扈,凡是反对他的人,一律被逐出京师,凡是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武一思认为时机成熟,就罗列罪名,以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流放五大臣到遥远的边疆.桓彦范被流放到贵州(今广西贵县),遭杖杀而死;敬晖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岛海口东南),被谋害;崔玄暐被放到白川(今西博白县),半道而已;张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气愤致死:袁恕已被流放到环州(今广河池东北),被逼至疯,后遭击杀,武三思勾结韦后除掉了五大臣.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得意洋洋地对亲信们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只要和我好的,就全是好人."一时间,奸佞之徒都被他网罗到身边.
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在韦后纵容下,她跋扈宫中,凌辱大臣,无视王法,为所欲为.尤其对太子李重俊更是忌恨.她曾自己写下诏书,把前一部分遮住,让中宗加盖皇帝印,中宗竟笑嘻嘻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她还曾以自己是韦后的亲生女,李重俊不是韦氏所生,要求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以顶替李重俊皇太子的地位.对上述一切,左仆射魏元忠向中宗表示反对,安乐公主竟说:"元忠是山东傻瓜,他有什么资格议论国家大事.阿武子(宫中对武则天的称呼)还可以做天子,难道天子的女儿就不能当皇帝吗 "不仅如此,安乐公主还向中宗提出,把昆明池(5)作为她自己的私人湖泊,中宗以没有先例为由委婉拒绝.于是安乐公主大怒,她命人挖掘一个定昆池,长达数里, .安乐公主还派奴仆到民间抢夺女子,充当她府上的奴婢.
有人把这一情况上告到左台侍御史袁从一那里,袁从一秉公执法,逮捕了安乐公主的奴仆.安乐公上竟请中宗下令释放,软弱的中宗也竟然同意,以至袁从一气愤地说:"皇上如此办事,何以冶大下!]"安乐公主一心要当皇太女和女天子,又和武三思等人狼狈为奸,祸国殃民,使大子李重俊感到极大威胁和深深不满.
神龙三年七月十一日,李重俊联合在羽林将军李多祚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随后,又带兵从肃罩门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这时,中宗夜宴刚刚结束,忽听右羽林将军刘景仁报告说太子谋反,急忙带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由于刘景仁调动了右羽林军,李重俊等寡不敌众,又由于中宗在玄武门上颁布诏书,宣布赦免起事人员,李重俊的一百名羽林军人心动摇,丧失斗志.结果,太子李重俊攻打玄武门失利.左羽林将军李多祚被部下杀死,李重俊出逃鄠部县(今陕西卢县)后,也为部下谋害.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乱后,安乐公主和韦后更加肆无忌惮.每当中宗临朝听政,韦后也都要上朝坐在帘子后面训示,景龙元年(公元七0九年)二月,韦后自称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画工画下图,让文武百官看.
韦后还指使右骁卫将军,知太史事迦叶志忠上表说:"当初,高祖当皇帝前,天下歌'桃李子';太宗当皇帝前,天下歌'秦王破阵乐';高宗当皇帝前,天下歌'侧堂堂';则天皇帝当皇帝前,天下歌'武媚娘',升下当皇帝前,天下歌'英王石州','桑条书',于此可见人心.现在皇上皇后仁德归心,一统天下,臣谨进'桑条歌'十二篇,请宣示中外,进入乐府."中宗高兴地表示同意.于是.这歌颂韦后的桑条歌十二篇广泛流传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已暴露无遗,朝中大臣群情激愤,议论纷纷.这时,前许州(今河南许昌)司兵参军(6)燕钦融上书中宗,指斥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国家,揭露她们图谋不轨,告诫皇上不可不防.中宗阅后,召燕钦融上朝当面询问.燕钦融慷慨陈词,毫无惧色.中宗沉吟许多,无话可说,便让燕钦融暂时退下.谁知燕钦融还没有走出朝门,韦后便指使亲信兵部尚书宗楚客派人把燕钦融追回,当着中宗的面,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进鸩 ,毒死了唐中宗.下一步怎么办呢 韦后心里并没有过细的筹划.特别是想到对于中宗之死,朝中大臣可能出现的议论,猜测和指责,她就更加感到不安.于是,韦后对中宗秘不发丧,先把自己的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安身之策.他们讨论后决定,由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处理国政,在东都留守:命令左金吾大将军(1)赵承恩,左监门卫大将军薛崇简率领五百精兵前往均川,防备谯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年,由于韦后陷害,早在中宗即位之初,就被贬谪到均州,负责当地防守,不许过问朝政,也不准前来京师.韦后心里有鬼,害怕李重福在中宗死后闹事,便对他采取了防范措施.韦后还和她的哥哥,任太子少保(辅佐太子的官员)的韦温商定,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
李重茂是中宗的第四子.此外,韦后又下令从各府调来五万人马,分左右营屯驻京城,以韦温总负其责,韦温的儿子和韦后的其它兄弟分晋左,右营和羽林军,保卫皇宫,一切布置妥当,韦后开始在太极殿为中宗发表,宣布遗制,临朝掌政.三天以后,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摄政,正在韦氏及其党羽认为大局已定,沈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的时候,宫廷中的形势陡然起了变化!中宗的侄儿李隆基在韦氏临朝后不久,发动了政变,把韦氏一伙部杀死.真是风云突变!
李隆基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怎样策划政变的呢 让我们还是从头讲起.从弘道至开元(2)三十年的时间里,是唐朝宫廷中的动乱时期.唐高宗死后,其子李显即位,历史上称为中宗.
不久,武则天废中宗,立李旦为帝,历史上称为睿宗.中宗和睿宗是亲兄弟,即高宗的七子和八子.后来,武则天自己称帝,睿宗又被废掉.当时帝位的更替,真如同走马灯一样.武则天晚年力竭心衰,体弱多病,权力转移,中宗复位,睿宗被立为皇太弟,封相王,而李隆基就是睿宗的第三子.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城,二岁时被封为楚王.他童年时就很聪明,言语不凡.据说,他七岁那年去朝堂(3),金吾将军武懿宗看见他的仪仗队伍非常严整,产生了妒忌心,便大声呵斥,想把队伍搞乱.李隆基见此情况,上前斥责武懿宗说:我家朝堂,关你什么事,敢迫害我的骑从!武则天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对他的聪明和勇敢也大加称赞.中宗末年,宫廷内部变乱迭起,人心动荡.李隆基见此情景,便私下里联系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作为自己借助的力量.
后来,中宗暴亡,韦后临朝,韦温等人密谋策划,想以韦姓替代李唐氏.当时,有个叫冯道力的道士和李隆基的关系也不错.一天冯道士来到李隆基家中,对他说:"您居住的地方名叫隆庆,许多人说'隆'就是'龙',现在韦氏又改'唐隆',和您的名字正相符合,这正是您成就帝业的时候."李隆基听后非常高兴.便找太平公主商量除掉韦后的办法.太平公主是高宗的幼女,李隆基的姑姑.当时三十多岁,长得体态丰满,端庄文静,又富于权谋,很像武则天.武则天活着的时候,经常让她参与机密大事的讨论,每次又都嘱咐她宫禁严峻,不得外出泄露.这样,太平公主逐渐养成了谨慎处事,言语不多的习惯.
在武则天当政约二十多年中,那么多皇亲国威,只有太平公主一人独享太平,没有卷入变乱中去,没有由荣到辱,从升到降的慨叹,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在武则天晚年,中宗复位过程中,太平公主参与了除掉张易之的行动,拥立中宗有功,被中宗进号为镇国太平公主.她的住宅周围有卫士保护,居住的房屋附近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和皇宫相似.鉴于太平公主处事机敏,以及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季隆基在考虑除掉韦后的时候,便首先想到要和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很赞成李隆基的政变计划,还派了她的儿子薛崇简做李隆基助手,一起行动.一天,李隆基和薛崇简,刘幽求,麻嗣宗,葛福顺,李仙凫,普润等人一起讨论行动方案.
这些人中,除普润是宝昌寺的和尚外,其它人大多是宫廷羽林军的将领.讨论中曾有人提出,行动计划要征得相王同意才好执行.相王即李隆基的父亲原睿宗李旦.对此,李隆基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拯救国家的危难,处理君父焦虑的问题,此事如果成功,这是国家的幸运,倘若失败,也算是我以身殉国,忠孝两全,有什么必要先让父王知道呢 再者,如果请示父王,他同意这样做.这是让父王参与了危险的活动,如果他不同意,那我们怎么办 归根结底,请示父王有弊无利.经过认真的讨论,大家最后同意了李隆基的意见.唐隆元年(公元七一0年)六月二十日这天深夜,李隆基率领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冲入玄武门,袭杀了羽林将军韦播,中郎将高嵩等,然后斩关夺门,冲入后宫.左万骑(4)从左进,右万骑从右入,最后会合到凌烟阁前.当时,在太极殿前宿卫中宗梓官的卫士听到喊杀声,也都披挂整齐投入了战斗.一时间,后宫里刀枪相击,烛光闪闪,杀声连天,一片四战.没用多久,李隆基便取得了胜利.在混战当中,韦后慌慌张张地跑进了飞骑营,企图得到他们的保卫,不料被乱兵所杀.
韦氏的党羽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也都先后被斩首示众.结束了宫廷政变的战斗后,李隆基立即前去拜见了他的父亲相王李旦,请求宽恕未能事先请示之罪.相王急忙向前抱住李隆基,流着泪说:国家的危难,多亏我儿才得以消除,百姓的动乱,也都依靠你才得以安定.次日,相王李旦和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城楼,慰谕百姓,大赦天下.此后,李隆基被晋封为平王,薛崇简为立节郡王,钟绍京为中书侍郎,刘幽求为中书舍人,都参与朝廷政务.此外,还派遣使者前往均州慰问谯王李童福.几天以后,少帝李重茂颁布了诏书,其中写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让于先帝.神龙(5)之初,已有明旨,将立大弟,以为副君.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守本藩,归于旧邸."于是,相王李旦再次即皇帝位,仍称为唐睿宗.少帝李重茂被封为温王,平王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睿宗并在这一年改元景云.
睿宗共有六子,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六子李隆悌(6),除第六子早亡外,其余五子之间的关系向来和睦,笃顺.据说,李隆基曾经特制一个大枕头和一床大被子,兄弟五入共同枕盖,以示友悌之好.的确,唐朝宫禁中像睿宗五子之间这样友好相爱的,还不多见.不仅如此,就是睿宗和平王李隆基父于之间,也充满了爱护和谅解,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睿宗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
那是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六月,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出一股谣言说:"根据星象,皇帝有灾,皇太子应当即位."显然,制造这个谣言的目的是为了挑拨睿宗和太子李隆基之间的关系.谁知,睿宗听后不但不恼怒,反而说:"传德可以避灾,我的主意打定了."到了七月,睿宗便颁布诏令,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据说,李隆基知道这一情况后,往拜睿宗,一边叩头,一边流泪表示拒绝.睿宗却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是因为你上的功才能够第二次即皇帝位,现在根据星象,帝位有灾,我想退位回避.只有圣德和大功大勋,才可以转祸为福.现在把帝位传给你,已经有些晚了,你何必拒绝呢 难道非要等到灵柩前即位才算是孝吗 "李隆基听后,只好点头答应.就这样,睿宗自称太上皇,把帝位传给了李陵基.除军政大事外,三品以下官员的除授和刑罚,李隆基都可以决定,李隆基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就在这帝位和平过渡,宫廷平静无事的时候,突然,又一场狂飙从天而落.
这是一起更大的乱子,制造这场乱子的罪魁是太平公主.原来,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依仗功大,日益骄奢,不可一世.她的田园面积越来越大,几乎包括了京城附近所有的肥田沃土.她宫中的器物越来越精细,繁多,专门为她采购的人在四川,江南和岭南地区的道路上络绎不绝.她使用的车马仪仗和皇宫中帝后们用的没有丝毫区别.她的陪侍仅少年男子就有数百人,而且都是身披罗绮.至于上了年纪的老妇,更有几千人之多.各地送给她的狗马等玩物,多得不计其数.此外,这时太平公主在私生活方面也越来越堕落.当时.她的丈夫武攸暨刚死不久,有个叫惠范的胡僧家中豪富.财宝很多,很善于巴结权贵.于是,太平公主便和他狼狈为奸.太平公主曾专门为惠范和尚在玄宗那里谋得圣善寺寺主位置,加三品,封公爵.不仅如此,太平公主对朝政的干涉也使玄宗不能容忍.她内结将相,外连王公,专谋异计.当时,朝中宰相七人,有五个和太平公主关系密切.
一个叫萧志忠的,因为依附了太平公主,就由一个州官晋升为刑部尚书,中书令.他随便出入太平公主府第,早晚环伺在公主的周围,成了公主一个忠实的奴仆.还有掌握皇宫禁兵的常元楷,李慈,也常在私下里拜谒太平公主.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七月三日,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应太平公主之召,来公主府上密谋,议定第二天,即七月四日,由羽林军作乱,发动政变,推翻唐玄宗,拥立太平公主登基当皇帝.但是,这个阴谋很快被唐玄宗发现了.七月三日深夜,玄宗颁布密旨,命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将军王毛仲,取马厩中闲散马匹以及家丁二百多人,率太仆寺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数人,出武德门,入度化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皇宫北门门洞内,杀死了常元楷和李慈,又活捉了萧至忠,岑义等人.这些人先后被砍了脑袋.太平公主发现形势不妙,急忙逃进圣善寺,在那里住了几天以后才又回到家中.不过,最后她还是被赐死.随同太平公主一起死的,还有他的儿子及党羽数十人.
从太平公主家中查抄出来的货物堆积如山,珍奇宝物和皇宫中的相差无几,土地和牲畜遍布在许多地方,征敛几年还没有完.在太平公主宠幸的惠范和尚家中,也查抄出了价值达数十万贯的家资.粉碎太平公主政变阴谋的第二天,睿宗以喜悦的心情颁发诏谕,宣布把一切权利完全移交给唐玄宗,他自己则高居无为,名副其实地当起了太上皇.这样,唐玄宗完全掌握了国家的权力.这一年十二月,他政年号为"开元" 唐玄宗即位之初,很注意德政.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他让姚崇当宰相.姚崇在唐睿宗时期当过兵部尚书,后因得罪太平公主,被贬到同州(今陕西大荔)做刺史.
据说,姚崇应召来到京城长安的时候,正值唐玄宗在郊外打猎.玄宗问姚崇:"你会打猎吗 "姚崇回答:"我二十多岁时常常骑马逐兽,后来才读书.现在虽然老了,但还可以骑马射箭."玄宗便让他参加打猎活动,姚崇果然箭无虚发.玄宗非常高兴,就命他做宰相,谁知姚崇却推托不干.玄宗惊问是什么原因,姚崇说:"臣有十件大事,不知皇上是否采纳,所以不敢受任."
玄宗追问那十件大事,姚崇提出:"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内,不对外打仗;第三件,不许宦官干预朝政;第四件,皇亲国威不得占据朝廷要职;第五件,王公犯法与民同罪;第六件,租税以外不得额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营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礼;第九件,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第十件,严禁外戚干预政事."唐玄宗听后表示同意,姚崇于是负起了宰相之责.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宫廷动乱之后,唐玄宗和姚崇君臣之间开始了比较好的配合,唐朝历史由此进入了充满活力的"开元盛世"时期.
注解
(1)金吾大将军: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2)弘道:唐高宗年号.开元,唐文宗年号.
(3)朝堂:古代文武百官冶事之所.
(4)万骑:也称飞骑.唐代皇帝的卫队.
(5)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七0五-七0六年).
太平公主是否有自己亲生的儿女?
馆陶长公主刘嫖、宁平公主刘伯姬、长乐公主李丽质、寿昌公主赵清裕、乐平公主杨丽华等。
1、馆陶长公主刘嫖
刘嫖(piāo),汉朝第一位长公主,地位如同诸侯王,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之一,窦皇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长公主,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丈母娘兼妹妹的婆母。
刘嫖生于前189年,封邑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所以称馆陶长公主,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世袭列侯堂邑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陈午为妻,又称其堂邑长公主。
汉景帝登基时封刘嫖为馆陶长公主,文、景朝唯一的长公主;汉武帝时,尊称大长公主、窦太主,是武帝朝唯一的大长公主,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陈午和馆陶有记载的子女有三个,长子陈须(又称陈季须),幼子陈蟜娶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幼女儿是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有一个孙子娶汉武帝女儿夷安公主。
2、宁平公主刘伯姬
刘伯姬(公元前2年~30年),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市)人。汉朝时期公主,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光武帝刘秀妹妹。
跟随兄长刘秀起义于舂陵,颇有贡献。东汉建立后,封宁平公主,嫁给大司农李通。建武六年(30年),去世,葬于封地宁平县。
3、长乐公主李丽质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名李丽质, 唐太宗嫡长女。因长孙皇后所生,唐太宗特别钟爱。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
贞观五年(一说贞观六年),唐太宗开始为长乐公主筹备嫁妆,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加倍于太宗之妹永嘉公主,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
贞观七年(633年),长乐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即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嫡长子。后任秘书监、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宗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诸臣进谏无效后,长孙无忌请儿媳长乐公主协助固请于太宗,后太宗诏停世封刺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岁,陪葬昭陵。唐太宗痛失爱女,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难以抑制。
4、寿昌公主赵清裕
寿昌公主赵清裕(?-1024年),后称卫国慈明大长公主。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赵炅)之女。至道三年五月,封寿昌长公主。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进封陈国长公主,改封吴国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法名清裕。四年七月,改封楚国长公主。六年正月,改邠国长公主。天禧二年八月,改建国长公主。
乾兴元年二月,进封申国大长公主。天圣二年(1024年)五月薨,谥号“慈明”。元符三年三月,改封卫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慈明大长帝姬。
5、乐平公主杨丽华
杨丽华(561-60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隋文帝杨坚嫡长女。
北周建德二年,嫁给太子宇文赟。北周宣帝即位后,拜天元大皇后。北周静帝即位后,成为天元皇太后,反对大丞相杨坚篡位。隋朝建立后,封为乐平公主,女儿宇文娥英嫁柱国李敏。
大业五年(609年),跟随隋炀帝巡幸张掖时,卒于河西,时年四十九岁。
百度百科——刘嫖
百度百科——刘伯姬
百度百科——李丽质
百度百科——寿昌公主
百度百科——杨丽华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上面有四个哥哥,其中三哥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太平公主的出生年月我们不知道。由于她最小的哥哥李旦(睿宗)生于龙朔二年(662年),所以她最早出生于龙朔三年(663年)。又由于她很可能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因此她最多活了50岁。
关于太平公主的长相,史书说是“丰硕,方额广颐”(《旧唐书·太平公主传》,以下出自旧、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者,不再出注),也就是方额头宽下巴,体态丰满。武则天曾说太平公主“类己”。这可能有两种意义,一是说女儿长的像自己,另外就是说女儿的性格爱好与自己类似。太平公主“多权略”,喜参政,这与武则天相似;她在武则天晚年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作男宠,这种情趣与武则天也是一致的。
太平公主幼时常到姥姥杨氏家去。当时表哥贺兰敏之因和杨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在太平公主来往于姥姥家的日子里,她可能遭到过表哥的强奸。《旧唐书·贺兰敏之传》说:“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指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贺兰)敏之所逼。俄而奸污事发,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马缰自缢而死”。武则天可以容忍外甥与自己的母亲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奸污自己钟爱的小女儿,因此这件事一出,就坚决把贺兰敏之除掉了。这件事发生时太平公主最大不超过8岁,它对太平公主的影响可想而知。在以后的岁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乱既与家族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有关,也与她幼时的经历不无关系。从史书记载看,与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码有三人。一个是“胡僧惠范,家富于财宝,善事权贵,公主与之私,奏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货流于江、剑”。这个惠范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许多坏事。另一个是宰相崔氵是。崔长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资治通鉴》卷210)。还有一个是司礼丞高戬。关于高戬,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爱也”(《资治通鉴》卷207)。
太平公主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与薛绍。大约在太平公主14、5岁时,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饰在父母(唐高宗和武则天)面前跳舞。父母笑着问她:“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这样?”她回答说:“将它赐给驸马可以吗?”这件事或可看作太平公主“青春期”的骚动。唐高宗看出了她的这种要求,用史书的话说就是“帝识其意,择薛绍尚之”。为什么要选择薛绍呢?前面讲过,作为皇族的李氏家族在唐前期基本只和非山东士族的家族联姻,薛氏正是这样的大族。因此薛氏是李唐家族的传统姻亲。薛绍的父亲就是驸马,母亲也是公主(城阳公主)。武则天后来的男宠薛怀义本不姓薛,只是武则天想让他冒充大族,才令他改姓薛,并“令与太平公主婿薛绍合族,令(薛)绍以季父事之”(《旧唐书·薛怀义传》),可见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至于为什么选择薛绍,恐怕是唐高宗的意思。武则天似乎对薛绍并不十分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仍然是因为薛绍兄弟的妻子不是贵族。武则天说:“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妯娌邪!”(《资治通鉴》卷202)武则天既然对薛绍不大满意,为什么同意了这桩婚事呢?这其中可能有个外在的原因。原来在这一时期吐蕃开始强大,唐蕃几次战争都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到调露元年(679)吐蕃前来求和亲,并点名要太平公主。武则天只有这一个女儿,自然不愿让她嫁走,但又不愿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将太平公主变为道士“以拒和亲”的主意。太平公主不愿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没有收回,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尽快为太平公主找一个驸马了。永隆二年(681)公主与薛绍结婚。婚礼非常隆重。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婚姻持续了7年,育有两男两女。到武则天执政的垂拱四年(688),薛绍被诬告与唐宗室琅琊王李冲通谋反对武则天,“杖一百,饿死于狱”(《资治通鉴》卷204)。薛绍之死或许与武则天当年就对他兄弟不满有关。另一个原因是武则天就要改“唐”为“周”,她需要为女儿找一个武家的女婿了。
武则天一开始为太平公主挑选的女婿是侄子武承嗣。后来由于武承嗣有病,就没有成婚。武承嗣看来身体是不太好,在这次议婚的三、四年后就病故了。于是武则天又选择了她的一个堂侄武攸暨做她的女婿。武攸暨此时已有妻室,武则天暗地使人杀掉他的妻子,强行将他配给太平公主做丈夫。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武攸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推测可能是因为武攸暨“沉谨和厚,于时无忤”(《新唐书·武攸暨传》),是个比较可靠、可以和太平公主长久生活的人。至于为什么那么着急让武攸暨配太平公主甚至不惜采用杀妻的手段,可能是因为武则天想在她称帝前将女儿的婚事即与武氏联姻的事情安排好。
载初元年(690)七月,太平公主嫁给了武攸暨。两个月后的九月,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为王,武攸暨被封为千乘郡王。太平公主与武氏联姻,使她被武则天很好地保护起来,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测。武攸暨与太平公主育有两男一女,延和元年(712)即太平公主死的前一年病故,与太平公主一起生活了22年。
太平公主的两次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政治联姻,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才先后选择了薛氏家族和武氏家族。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在没有势力时就已经“崇饰邸第”,有了势力后更是“田园遍于近甸膏腴”,家中的男女仆人有千人之多,“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她“食”的实封,曾达到过1万户。唐前期制度,食实封就是享受户丁交纳的租税。太平公主“食”的户都按大户计算,一户七丁。若一丁交绢二匹,太平公主一年仅得绢就有十四万匹,而当时国家年收入绢多则百万,少只有七、八十万匹,则太平公主的收入敌上了国家收入的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太平公主的这种聚财在这里就不仅仅是贪欲和奢侈,更是国家经济的一大祸害了。这无疑会引来正直之士的反对。太平公主后来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与她这种在经济上的横征暴敛实在有着很大的关系。
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预谋议”,但武则天没有允许她公开从政。武则天晚期,为了除掉给她制造了很多麻烦的男宠薛怀义,曾让太平公主帮过忙。《旧唐书·薛怀义传》说武则天“令太平公主择膂力妇人数十,密防虑之。人有发其阴谋者,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令壮士缚而缢杀之,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但是《资治通鉴》卷205则说武则天“使建昌王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送尸白马寺”,似乎太平公主没有参预此事。再查《新唐书·则天武后传》,说是武则天“密诏太平公主择健妇缚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宁、将作大匠宗晋卿率壮士击杀之,以畚车载尸还白马寺”。事情的真实情况
究竟如何我们已经不能详知,合理的推论应该是:太平公主参与了这件事,但出现在公开场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开的记录(比如《实录》)记的也是其他人。《资治通鉴》依据的就是《实录》。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执政期与政治关系的缩影,即她只是在幕后参与谋议,而基本没有公开出面参政。从此事还可看出,太平公主的处事态度与武则天是高度一致的。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张氏兄弟将私自议论他们的邵王李重润、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就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
太平公主参与了这次斗争,但似乎只是“预诛张易之谋”,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斗争胜利后,她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参与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张氏兄弟掌权。再一个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张昌宗诬陷她所爱的情人高戬,把高戬投入了监狱。李重润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后来李重润被追封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为永泰公主。他们的墓规模宏大,现在经文物部门发掘整理后已成为陕西著名的旅游胜地了。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太平公主也从后台走到前台,神龙二年(706)开始开府置官属,并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以至发展到与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资治通鉴》卷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后来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都成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图谋掌权的最大障碍。景龙四年(710),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密谋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联合万骑果毅陈玄礼等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对这次斗争态度积极,不仅参与了事先的谋议,而且派儿子薛崇简直接参加了行动。这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即太平公主可以让李氏掌权,也可以让武氏掌权,就是不能允许韦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这次斗争中还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即在处理小皇帝的问题上,是她出面将小皇帝从“御座”上提下来,让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参加的第三次政治斗争是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唐睿宗朝政治的焦点,是唐睿宗联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须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势力。为此,太平公主极想选一个弱小者为太子。这就需要制造种种事端废掉李隆基。在几年的时间里,她不仅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当立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在这些行动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边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韦安石,说他担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韦安石说“此必太平之计”。当时“太平于帘中窃听之”,大怒,立即想将韦安石下狱(《旧唐书·韦安石传》)。这件事说明太平公主经常在唐睿宗处密谋关于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旧唐书·王琚传》),左、右羽林将军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兵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废掉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先发制人,首先诱杀左、右羽林将军,然后迅速除掉了参与阴谋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第”。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参与政治最深。这时的她大规模培植个人势力,试图效仿母亲武则天,干预政治。她的企图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但起码有这么几点:一,太平公主在经济上暴敛财物,在生活上骄奢*佚,并纵容手下夺民财产、与民争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扩充她的势力,主要靠金钱收买,“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至在他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这些人不是以如何将国家治理好为宗旨,而只热衷于权力,热衷于维护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们远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张说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无建树。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权力,实现干预政治的愿望。可举一例。唐中宗时,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上官婕妤、尚宫柴氏等一批女人干预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说,如果按正常程序授官,是由皇帝下诏封好交中书省办理,而这些女人则纳贿授官,只要交钱三十万,哪怕你是商贾屠夫,也可以授你官。这时的授官为了区别正常方式,就另写诏书“斜封”后交中书省办理。这种官叫“斜封官”。当时以这种方式得官的“凡数千员。内外盈滥,无厅事以居”(《新唐书·选举志》)。“斜封官”是女人干预政治的一个标志。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将这数千“斜封官”全部停罢,但四个月后,在太平公主干预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复了。在太平公主看来,“斜封官”存在与否,是女人能不能干政的一个象征,但对民众来说,它却是一种腐败政治的体现,所以当时人说“姚、宋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旧唐书·柳泽传》)。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即自从武则天称帝,将唐朝改姓“武”以后,朝野上下对女人干预政治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韦后、安乐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则天以后,陆续出现了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干政的女人。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自有它社会的、种族文化的,以及个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后,这种“女人干政”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公主的死,结束了唐朝的“女人干政”时代。
当然,所谓“女人干政”只是封建政治家、史学家的观念和语言。对今天的人们来说,男女都可以执政,关键要看你的政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你的政治是否为人民带来了好处。虽然我们不能预知如果太平公主胜利后唐朝社会将如何发展,但我们肯定知道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胜利,以及此后的政策结束了自武则天晚年以来十余年的政局混乱和社会不稳定,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我们肯定唐玄宗的胜利并对太平公主的作为给出了否定的评价。
关于“大明宫词里韦式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changshi/202508-844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大明宫词里韦式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明宫词里韦式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韦氏(?-71...
文章不错《大明宫词里韦式是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