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达(关于李宏达的简介)

网上有关“李宏达(关于李宏达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宏达(关于李宏达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广东梅州将军纪念馆展出梅州籍将军事迹

摘要: 在人们的印象中,梅州是一个崇文重教文人辈出的地方。而向市民开放的梅州将军纪念馆,将第一次向世人集中展示自辛亥革命以来,545名梅州籍将军的风采。为弘扬将军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建设文化梅州的进程中,将收集梅州籍将军文史资料和建设梅州将军纪念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过近两年努力,使梅州将军纪念馆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史料记载,自辛亥革命以来,梅州除了叶剑英元帅外,还涌现了545名将军,其中上将13人、中将116人、少将416人。如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上将,广东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张文中将;北伐名将黄琪翔等,国民革命军东征名将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抗日名将罗卓英、黄琪翔、吴奇伟、范汉杰、钟彬、赵一肩、赵公武、温鸣剑、罗又伦、谢晋元、姚子青、黄梅兴、罗策群、姚中英、李友梅、李则芬、陈鞠旅、刘铸军、叶植楠、陈彬、刘国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邓逸凡、肖向荣、曾国华等将军均是梅州籍将军中的优秀代表。

梅州将军纪念馆馆址地处梅州客家公园内,是一幢2层客家古民居。展览分为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等6个单元,共13个展室。展馆以史带人,以人记事,介绍了梅州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投身军旅、励精图治、建立功勋的事迹,彰显了梅州将军的动人风采。

在将军馆展厅,“革命先驱”展览介绍了追随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梅州籍著名将军,有邓仲元、张民达、姚雨平等。张民达是民主革命的骁将,张民达将军多次参加孙中山指挥的重大战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原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金龙告诉记者,叶剑英元帅就是通过张民达介绍被孙中山认识的。

“长征英杰”展览介绍了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梅州籍将军,有邓逸凡、肖向荣、曾国华等;“抗日名将”展览则主要介绍抗日正面战场的梅州籍著名将军,有罗卓英、姚子青、谢晋元等;“开国功臣”和“当代骄子”展厅主要介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梅州籍将军,有叶松盛、杨英耀、王国湘、叶选宁等;“将军谱”展厅则收录了全部梅州籍将军的生平简介。

中国客家博物馆每年都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海外华侨到将军馆一睹梅州籍将军的风采。她还向记者透露,将军馆自开馆以来一直不断发展“壮大”,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资料补充。旧版《梅州将军录》初稿收录将军545人,后经补充完善的2020新版《梅州将军录》收录国共两党将军585人。

其中梅江区36人(上将1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梅县区161人(上将7人,中将28人,少将126人);兴宁114人(上将1人,中将27人,少将86人);大埔109人(上将1人,中将21人,少将87人);五华76人(上将2人,中将12人,少将62人);蕉岭39人(上将1人,中将10人,少将28人);平远38人(上将1人,中将7人,少将30人);丰顺12人(中将1人,少将11人)。

革命先驱: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姚雨平上将、张醁村中将、张文中将、谢良牧少将 等

长征英杰:叶剑英元帅、肖向荣中将、邓逸凡将军、曾国华中将、杨永松少将、杨辉图少将等

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黄琪翔上将、邹洪上将、罗又伦上将、吴奇伟中将、范汉杰中将、赵公武中将、钟彬中将、黄梅兴中将、姚中英中将、温鸣剑中将、罗为雄中将、邹震岳中将、李则芬少将、罗策群少将、姚子青少将、谢晋元少将、李友梅少将等。

开国功臣:叶剑英元帅、曾国华中将、肖向荣中将、邓逸凡中将、杨永松少将、杨辉图少将、曾鉴修少将、叶松盛少将、卢达元少将等。

当代骄子:廖万清中将、叶选宁少将、邱喜少将、杨英耀少将、王国湘少将、邓淼泉少将、古国檀少将、古建中少将、张榛盛少将、陈添林少将、林绍新少将、林才文少将、罗来胜少将、胡军少将、 柳河生少将、 姚史燃少将、谢达忠少将、李宇光少将、黄锦容少将、黄声云少将、杨耿光少将、钟建昌少将、孙进少将、马必强少将、陈志杰少将、赖佛新少将、廖维宏少将、蔡军少将、张文辉少将等。

梅江区将军名录

(全区共有将军36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

叶松盛、张榛盛、黄百韬、刘伯南、李安生、李秉衡、李树棠、余志辉、张建、张天野、张简荪、杨幼敏、钟鸣辉、钟盛麟、侯声、侯志明、侯志磬、侯又生、黄任寰、黄开华、黄惠荪 、黄思基、黄元昌、黄占春、黄和春、黄国俊、曾举直 、熊志一 、丘易色、卢秋达、卢冠伍、何凯诒、李扩、李少穆、赵一肩、赵维钦。

梅县区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161人,其中上将7人,中将28人,少将126人);

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黄镇球上将、黄琪翔上将、黄慕松上将 、罗又伦上将、刘志陆上将、肖向荣、卢达元、叶选宁、罗来胜、古国檀、谢达忠、蔡军、张文辉、陈志杰、廖万清、温清澄、李铁军、陈鞠旅、柯远芬、陈彬、梁干乔、张炎元、温鸣剑、李学炎、林绍斐、林伯民、张文、王岳、王皓明、谢良牧、邓伟棠、邓士富、邓道成、古有成、卢冠伍、叶法武、叶剑光、叶公武、叶雨东、叶植楠、叶简修、叶干武、丘学训、刘璟、刘国用、刘伯英、刘伟民、刘兼善、池中宽、庄伟刚、庄清源、李荟、李青、李我、李克军、李岗、李国堂、李晋天、李鼎曾、李国干、李国圻、李维源、李剑强、李增良、李如杰、李汉冲、李英豪、肖文、肖冲汉、肖毓麟、肖一它、肖宽岳、肖玺明、肖根性、吴今、吴杏宜、余慕陶、邹炎、邹宣祥、邹志奋、张恩观、张伟民、张志岳、张翘柳、张光前、张凤亭、陈节、陈淦、陈海华、陈丹青、陈毓汉、陈复兴、杨冠雄、林一堃、林良彝、林激真、周其镳、周辉甫、饶远苍、饶钦廉、侯梅、徐光华、徐秋宾、郭润华、郭焕章、郭乾辉(郭潜)、郭翘然、凌德民、黄承典、黄维恕、黄纪福、黄心维、黄士弘、黄开荣、黄震球、曹维汉、梁一飞、梁若节、梁世骥、梁顺德、梁特锋、梁国材、曾其清、曾正我、曾涤民、温靖、温克威、温世程、温泰华、谢镇南、谢力公、谢灏龄、谢鲁倩、蓝守清、赖和平、蔡复生、熊略、潘奋南。

兴宁市将军名录

(全市共有将军114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27人,少将86人。)

邓逸凡 、王国湘 、林绍新 、柳河生 、赖佛新、孙进、钟建昌、李宇光 、李明(上将)、李振 、钟彬 、张醁村 、刘铸军 、刘绍武 、刘既漂 、李振球 、李怀苍 、李洁之 、李新俊 、李伴奎 、肖冀勉 、肖君勉 、廖鸣欧 、陈宇飞 、陈道行 、陈仲宾 、陈隐冀、陈侃 、陈茹玄 、饶景华 、刁作谦、赖刚、廖慷 、罗策群 、林初耀、林振雄、李明(少将) 、李则芬 、何宝松 、潘标 、巫剑雄、廖毓清 、王杰 、王振汉 、廖颂尧 、廖中天 、伍汉屏 、廖淦 、谭忠 、曾问吾 、曾适存 、彭展寰 、黄文思 、刘灏 、刘定藩 、刘圃耘 、刘柏贤 、刘倬环 、刘洪若 、刘飞军 、刘冠亚 、刘海保、饶崇诗 、钟翊群 、钟之辉 、罗阳模 、罗倬汉 、罗梓材 、罗翼群 、李安定 、李康秀 、罗炽扬、幸振芳 、李益群 、幸中幸 、吴达连 、吴应环 、陈挹寰 、陈杰夫 、陈森莲 、陈郁萍 、陈伟霖 、陈绍鹏 、陈寄云 、何孟淳 、何天祥 、何扬番 、何沧浪 、何廼英 、何廼黄 、何学植 、张琛 、张威 、张浩东 、陈名勋 、陈公天 、张伟民 、陈定 、张一中 、陈师 、张立群、谢海筹。

大埔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109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21人,少将87人。)

杨永松、邱喜、杨辉图、杨英耀、黄声云 、罗卓英、 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张文鸿、罗为雄、刘炜、曹铁城、陈克宁、陈启育、陈贤、邓潜进、范德烈、范剑江、范其务、范作人、房伯群、郭寿华、郭思演、郭燮和、郭学云、何寿田、何天杰、何侠、何祖绍、黄寄农、黄觉、黄瑞文、黄世途、黄天蟾 、黄为材、黄尧杰、黄友训、黄柱生、黄逸群、赖玉润、蓝萼洲、蓝锦生、蓝寿麟、蓝文博、蓝锡芳、蓝啸声、蓝迅云、蓝逊、李东星、李加勉、廖武郎、林自余、刘国翔、刘蕉元、刘旭辉、刘真源、刘任坚、刘起时、罗柏麓、罗博平、罗楚材、罗启贤、罗尚忠、罗涛、罗玉良、罗助铎、丘文、丘誉、丘肇周、丘达、饶怡生、温建刚、温克刚、吴沧桑、吴稼秋、吴克英、肖冠英、肖觉民、肖懋之、杨德昭、杨建平、余乃文、曾广鑫、张达中 、张平、张志濂、赵振戈、钟健飞、蒲良梢。

五华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76人,其中上将2人,中将12人,少将62人。)

曾国华、邓淼泉、古建中、陈添林、杨耿光、廖维宏、魏崇良、陈南桴、缪培南、邹洪、黄志良、郑明新、李宏达、邹震岳、李国俊、李友梅、赖慧鹏、蔡春元、邓洪、甘志良、古鼎华、古焕谟、古欣铭、古肇英、古尚英、古怀、李大超、李惠堂、李桂高、李兴民、李振中、廖骐、廖淑伦、廖献周、缪培坤、缪培堃、缪任梁、缪哲良、汤毅生、魏大杰、魏国谟、魏汉华、魏汉乔、魏济中、魏鉴贤、魏汝谋、魏中天、魏育怀、魏源容、魏觐光、温轰、徐志端、曾伯瑶、曾超球、曾国怀、曾杰、曾磊、曾天节、曾友仁、张辅邦、张国良、张俊珠、张斯任、张我权、张应增、张应安、张宗良、张履珍、张汉民、郑燕飞、钟定天、钟奇、钟世谦、钟兴、钟毓灵、陈世光 、孔繁昆。

平远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38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7人,少将30人。)

姚史燃、姚雨平、黄梅兴、姚中英、姚子青、黎海如、曾养甫、陈成龙、陈志坚、陈方绥、黄明、黄思宗、黄雪春、林震、林锋、林伟宏、刘茂文、刘时亮、刘时荣、刘雄章、丘定侯、丘河清、王瑞献、王尚武、温蒲香、谢义、严若寰、严应鱼、杨杰兴、杨政民、张达权、张大华、张伟汉、张光全、凌发泉、凌坤泉、凌冬青、林秉良。

蕉岭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39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10人,少将28人。)

曾鉴修、黄涛、林柏森、 黄延桢、张其中、刘栋材、谢晋元、陈孝强、林君勣、林为周、林荫根、林岳生、丘成清 、丘琮、丘清英、涂澄清、涂宽、涂思宗、肖公剑、谢懋权、徐燕谋、徐白光、徐健行、曾繁凯、曾匪石、曾坚忍、曾潜英、 曾颖、曾粤汉、曾则生、曾壁中、曾达欤、钟乃彤、钟永桢、钟梅庆、钟介民、钟岱、刘鼎、林光伟、陈杰。

丰顺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12人,其中中将1人,少将11人。)

黄锦容、林才文、 胡军、马必强、吴逸志、陈勉吾、丁培纶、谭家润、吴亮初、吴署青、张克和、黄冯明。

福建,广东李氏源流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孙,其子轩辕公(皇帝)生于姬水又曰姬姓,传至皋陶,为尧大理官,以官职为姓曰理。到利贞时,改理为李姓,时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来,李姓已成汉族中最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份之七点九。

李姓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经历三千余年,子孙蕃衍,已由陇西、赵郡发展到中国南方,又从中国南方发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谱,自唐朝时就有详细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的关系。

唐高祖李渊公在西历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传了十四个皇帝,历时二百八十九年,到西历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黄巢之乱时,朱温篡唐后,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乱改名奇公,由陇西先後迁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兴县南门经商。

在福建、广东和东南亚一带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数来自福建宁化、长汀和上杭三个县份。姓李的人,远祖多数来自河西走廊的陇西郡和赵郡。李姓远祖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经过两千多年的辗转迁徙,由中国中原向东南走,先到江西,然后进入福建,再到广东。有些后裔又从广东向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许多李姓人士尊为“入闽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后裔-汀州宝珠公派系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 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岁的水德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其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1226年,木德、火德离开宁化县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后裔又有迁往广东梅县的,继而遍布海内外。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1206年11月8日子时出生在宁化县石壁村。属陇 西李氏27世裔孙。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21岁与其兄木德迁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无育,火德63岁时(1268年),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别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火德第8代裔孙李崇诚,明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 清时期任将军职。第28代裔孙李宏达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火德第15代裔孙李鲁,护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严词拒绝,后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门下不乏鲁类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孙李国平,广东丰顺莲花村人,国务委员、八大代表、河北大学教授,曾留学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学生,4位研究生,他的8个孩子中有两位博士,他本人及孙子也是博士。

宝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

而台湾《李氏大族谱》也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

 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

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

李火德子孙众多,名人辈出。香港的李家诚,台湾的李登辉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后裔。

在广东,单在揭西县就有几十个村庄居住着李火德的子孙。在砂拉越,不论是灰寨李还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孙。奇公之子宝珠公,因避世乱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于西历九六六年,後因兵乱迁到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头居住(胜运里今为稔田乡)。火德公卒于一○五三年,享寿八十七岁,葬于梅花岭丰朗岗头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为火德公後裔,故称火德公为入闽始祖。

宝珠公生平将简略

珠公原名德,号大郎、又名宝珠,生于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时,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职、因宋元兵乱、遂迁居福建宁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后,因地峡人多、火德公与妻伍氏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时,珠公给予十六字“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时,火德公把珠公接到丰朗同居。珠公卒于公元1255年享年80岁,葬在丰朗榕树坝,庚山甲向,坟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孙迁移丰朗后,广东松口贤德公裔孙(据查考贤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迁移葬广东松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钟形,诗曰:

不到龙牙不到东,

名莹绕结在松哇;

手捧金钟头带帽,

脚踏佛祖坐莲花。

其坟系松口五大名坟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气势磅礴,既是风景区、又是游览胜地、游人瞻仰络绎不绝。公元1936年松口诒燕楼21代裔孙维元(出任安徽代省长)回乡探亲与松口李氏乡贤合力重修珠公坟地

火德公流派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后裔,移居广东揭西县。火德公第十一代孙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开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于西历一○三二年,传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时一八六四年,历时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岁时移居砂劳越,至今已传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顺合派迁移史。

火德公由宁化石壁经过长汀,最后迁移到上杭县胜运里(今捻田乡)丰朗岗。火德公的坟墓和纪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着。

公元1985年诒燕楼24代裔孙辉盛从香港回家探亲,捐资1000元,并发动在港裔孙建林捐资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协助,把坟墓进行维修、现在墓地两旁绿树成荫、祖德绵长、万世流芳。

2)、据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其后人广不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

3)、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4)、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该地,乃最早的入闽李氏。

 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他们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人才陪出。

5)、入粤始祖联公后裔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迁徙,形成岭南李姓家族体系。当宋徽宗崇宁初(公元1102年),元崖内扰,柱国公以王命镇抚粤边。李联以御史监其军,自闽入广,别率舟师鼍阳东下。而岭南瘴泾海风不时至,将士多病死,师遂大溃,联与第三子桓江,泛楼船,乘风南驶,师次海陵山。时飓大作,舟人恐惧,乃自海陵进驻溽阳,卒以年老,又兵间积苦,间关万里,病益剧,遂卒于1103年(时年67岁)在溽阳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联公于溽阳娥曹峰下荷木迳,故李联公是为李氏入粤五邑始祖,其后裔主要广布广东五邑周边一些地区。

始迁祖联公,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

联公墓

位于广东台山市广海镇甫草迳西约2公里处。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銮(或联),北宋人,讳荣昌,任岭南监军御史,1102年带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岛,半途遇台风而改入广海驻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亚桓将其葬于现址。墓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约100平方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围刻浮云拱月图案,顶横刻“钟灵毓秀”4字,中分两行纵刻“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个字,墓口有石狮及石鼓各一对。

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长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联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长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础,为兵部尚书,曰柱硕,宋赐进士,谏议大夫,曰师道,曰友闻。其后以次自赣入粤,是为尚书、瓦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

梧江有二子,长曰栋,次曰棕。栋公号任堂,宋任天台县尹,世居吉水,以勤劳王室,身在行间未遑兼顾。而赣南盗氛孔亟,所过为墟,遂命子侃、徇、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迁居南雄,旋下广州以避乱。因侨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继迁番禺溪里。后栋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广,卜居新会城礼仪坊中步巷。

其后子孙分别徙居新会、中山、鹤山、顺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孙,亦分居广、肇、钦、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迁祖(一世)任堂公,名栋,始祖父梧江,宋任桂连路司史,生卒未详。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详,估计生长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间。祖妣禢氏,生三子:长曰侃,次曰徇,三曰佁。当年台山(新宁)属新会郡(公元420年间)新会县(公元590年间),宋、明、清时期,新会县县境几经变迁,先后划出部分县地置中山、顺德、恩平、台山、开平、鹤山等县。明弘治十一年(1499),从新会县析出得行、文章、泷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台山李氏就从立县前后,由始祖栋公、禢氏及其子孙后代,分别从南雄珠玑巷、广州和新会等地陆续迁入台山定居,繁衍后代。栋公一世之山葬在新会石狗岭朝天凤形。妣禢氏孺人,又称米氏,因出子孙众多故云,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双飞蝴蝶。

侃公,栋公长子,二世,宋勅赠国监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后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横冈、吉浦、山咀、广海、都斛、西坑、香头坟、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孙之班派;

修道立德,家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扬名上阁,见觉太平,和风济美,世代铮荣。按:长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联作为班派。

徇公,栋公次子,字奕修,号孔行,二世,宋丰城县知县,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晋赠恭人。生三子(三世),长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谕;二子子达,宋进士行人,三子子杰宋任雷州教谕。

子懋(茂)公,徇公长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玄(园)田、喜村、台城内青云路金紫里,后裔子孙之班派:

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达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后人分布台山密冲、铁炉坑、独树、南村、汤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广海、坦塘、东洋冲蒌、海宴、沙栏、牛山头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修文宏道,宗圣希贤,乃祖南来,长发其祥,济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别,至十三世时,由康熙庚子进士星如公请当时广东学政翰林院检讨陈筠先生题上联赠为世派。

子杰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孙,其后人分布台山东坑、筋坑、东边龙、龙舟地、南村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华维继孟须世良,广业文明圣道昌,德焕天章日启耀,学宗唐周粤东长。

佁公,二世,栋公三子,宋任天台县尹。生有三子九孙(三世、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栏、横塘、塔脚、温边、横江、冲蒌、车望冈、独冈、扫杆朗等地。佁祖子孙之班派为:

高第开基,广衍云礽,伟烈始兴(或丰),树绩文章(或允章),家国宏猷。或作:骏有声扬,光大业成,伟略(或烈)珠玑联谱,祥庆永海游图。

跟随始祖栋公迁居台山的还有联公长子凌江公之长子乔木公,字楹础,号振堂。生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诰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国之女,独生子名玖,字纸轩,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领省解。祖墓在阳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之石碑。

其后人除分布阳江、阳春、广州、顺德、江门、新会、开平、茂名、新兴以至广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东头旧里、上冲、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担、硕仁、迎禄村、东冈村、头洞、万安、横水三多里、清湖、冲蒌、都斛、墩寨、南闸、广田、古逻、牛尾山、那扶、陡门、大王坑、沙头冲、马坪咀、沙头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长塘、台城、广海、上川、下川等地,后裔子孙字派为:

庆承天祐,奕世永昌。济美多士,冠冕兆芳。优游列国,仁泽孔长。

或曰:庆(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休有烈光。家传忠厚,仁泽孔长。

从始祖栋公迁居台山至今已经过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现在生的后代分别属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间。人数众多,成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镇,估计在台山李氏人口超过10万人,同样台山李氏后代出国,往港澳台谋生者甚众,遍布五大洲各国及地区,有“丽路李“之称,即李氏后代分布各处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辈出。

6)、入粤李姓始祖安政公后裔

北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孙李晟勤王平朱之乱,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孙李安政封广州路刺史,偕夫人温氏来到广州)广惠两府纷乱,李安政身登黄甲,钦派为广东布政使、后任广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温氏落户广州,开枝散叶,广布各地,遂成为广东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辈出.

入粤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于从化吕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温氏百年归老后,分别葬于从化吕田和广州白云山。后来其孙子蒙皇帝恩赐重修白云山温氏夫人墓,并称那里为“御书阁”。

参阅资料:1、(李氏起源)2、《燕楼派家谱》3、《漳州府志》

4、《福建汀州李氏家庙简介》5、《陇西堂论坛》

关于“李宏达(关于李宏达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changshi/202507-6781.html

(7)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宏达(关于李宏达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宏达(关于李宏达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dazhoutv
    用户072803 2025年07月28日

    文章不错《李宏达(关于李宏达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