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什么是介壳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介壳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介壳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40多种为害苗木。主要有:桑白蚧、草鞋蚧、梨圆蚧、紫薇绒蚧、吹绵蚧、白盾蚧、轮盾蚧、球坚蚧等。其为害性极强,尤其是植株密集时。
防治方法有:
①检疫措施 蚧虫本身不活动或活动性差,自身传播能力有限,但易随苗木的调运与交换传播。所以检疫尤为重要。
②栽培技术防治 适当轮作;彻底清理苗圃地残枝落叶;合理疏枝,通风透光;修剪虫枝,集中烧毁;用软刷等进行人工机械清除;或用抹布蘸煤油抹杀。
③药剂防治 大量发生时,可在冬季喷施1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消灭越冬代雌虫;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代幼虫;初孵化的幼虫,在早春树根周围土面喷洒杀虫剂,如西维因、辛硫磷等,树体上的若虫可喷洒氧化乐果、马拉硫磷、敌敌畏、杀螟松等。
④保护天敌 保护部分瓢虫、蚜小蜂、跳小蜂等。
吹绵蚧:又名白条蚧。属同翅目、珠蚧科。寄主植物有玫瑰、金桔、牡丹、蔷薇、月季、桂花、含笑、山茶、石榴、玉兰、米兰、常春藤、扶桑、柑橘、桃、李、梨等250多种。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4代,以若虫、成虫或卵越冬。世代不整齐,同一时期内田间有各种虫态。
若虫孵化后在卵囊内经一段时间开始分散活动。初孵若虫颇活跃。1~2龄向树冠外层迁移,多寄居于新梢和叶背主脉两侧,2龄后向大枝及主干爬行。成虫喜集居于主梢阴面及枝杈处,或枝条叶片上。固定取食后终生不移动,吸取汁液并营囊产卵。成、若虫均分泌蜜露,导致花木煤污病的发生。温暖高湿有利其发生。雄若虫行动较活泼,经两次蜕皮后,口器退化,不再为害,在枝干裂缝或树干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色薄茧化蛹。在自然条件下,雄虫数量极少,不易发现。
控制吹绵蚧的主要天敌有澳洲瓢虫和大红瓢虫等。
草履蚧:又名草鞋蚧。属同翅目、珠蚧科。主要为害樱花、月季、海棠、红叶李、罗汉松,枫杨、三角枫、海桐、女贞、大叶黄杨等。
生活习性:草履蚧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寄主植物根部周围的土中越夏或越冬。翌春一月中下旬卵孵化,若虫孵化后,暂时停居在卵囊内,随着温度上升,开始出土上树。初孵若虫能御低温,在立春前大寒期间的雪堆下也能孵化,但活动迟钝。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出土盛期。若虫多在中午前后沿树干爬到嫩枝的顶芽叶腋和芽腋间,待初展新叶时,每顶芽集中数头,固定后刺吸为害。虫体稍大喜在直径5厘米左右粗的枝上为害,并以阴面为多。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一次蜕皮,虫体增大,开始分泌蜡粉,逐渐扩散为害。雄虫于4月下旬第二次蜕皮后陆续转移到树皮裂缝,树干基部,杂草落叶中、土块下等处分泌白色蜡质薄茧化蛹。5月上旬羽化为成虫。雄虫飞翔力不强,略有趋光性,羽化即觅偶交尾,寿命2~3天。雌若虫第三次蜕皮后变为成虫,自树干顶部陆续向下移动,交配后沿树干下爬到根部周围的土层中产卵。卵产于白色绵状卵囊中,越夏过冬。雌虫产卵后即干缩死去。一般在6月份以后树上虫量减少。主要为害期3~5月份。
大发生时,草履蚧成、若虫密度较高。往往群体迁移,在附近建筑物墙壁上到处爬行。有日出后上树为害,午后下树潜入土中的习性。有些个体不上树而在地表下根、茎部为害。
杨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主要危害小叶杨、钻天杨、银白杨、青杨、旱杨。
杨圆蚧是杨树枝干的主要害虫,虫体几乎终生固定在一个部位吸取树液,被刺吸过的部位,有微小的黑色或暗红色的斑点。大多在较嫩的枝、干上取食。由于逐年繁殖,新旧介壳重叠布满林木枝干,使树叶发黄或变小,有的收缩呈瓢形。枝条和新干有瘤状突起,凹凸不平,严重时干部树皮开裂,易感腐烂病,甚至枯梢以至全株死亡。
生活习性:杨圆蚧在内蒙古地区每年一代,以若虫越冬。4月中旬变为雌成虫,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雌成虫出现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若虫孵化盛期。越冬雄性若虫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
雌成虫产卵于介壳内的尾部,卵经过1~2天后孵化。初孵若虫活动力较强,有向上的趋性,一般都是从母体介壳处向上爬行约1米左右,经过一天左右后固定,取食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蜡壳。若虫第二次脱皮,一般在8月份,其蜕皮紧贴壳中央;脱皮后,足、触角退化,直至第二年才变为成虫,繁殖后死亡。雄成虫体小。飞翔力弱,但爬行很快。
杨圆蚧主要由苗木、风雨以及鸟类和人为活动传播,在林内危害多成块状分布。常发生在行道树和人工片林上。特别是在幼林,林木稀疏,郁闭度小的情况下为害严重,其中以小叶杨受害最重,但在坡地和山地的杨树上为害较少。
朝鲜球坚蚧:又叫杏球坚蚧、桃球坚蚧,属同翅目、蜡蚧科。为害梅花、海棠、樱花、碧桃、红叶李、杏、桃等花木和果树,终生吸食寄主汁液,寄主枝条上常见介壳累累。受害花木一般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
生活习性:每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从蜡堆里的蜕皮中爬出,另找固着点,群居在枝条上危害,不久便逐渐分化为雌、雄性。雌性若虫于3月下旬又脱皮一次,体背逐渐变大成球形。雄性若虫于4月上旬分泌白色蜡质形成介壳,再脱皮化蛹,4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到5月上旬雄成虫羽化并与雌成虫交配,交配后的雌虫体迅速膨大,逐渐硬化,5月上旬开始产卵于母体下面,5月中旬为若虫孵化盛期。初孵若虫从母体臀裂处爬出,在寄主上爬行1~2天,寻找适当场所,以枝条裂缝处和枝条基部叶痕中为多。固定后,身体稍长大,两侧分泌白色丝状蜡质物,覆盖虫体背面。此时发育缓慢,雌雄难分。越冬前脱皮1次,到10月份进入越冬。越冬后爬动期的若虫,体背蜡质分泌极少,此时是防治的有利时机。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介壳虫在自然条件下,不活动或很少活动,自身传播能力有限,但极易随苗木、果品、花卉的调运长距离传播。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消灭或封锁介壳虫。
2.栽培措施:
选育抗虫品种,实行轮作,减少同种介壳虫发生机会。合理施肥,清洁花圃,增强植株自然抗虫力。合理种植密度,避免植株过密。在温室管理中,保持通风、透光,可减少或削弱介壳虫为害。冬季和早春,结合修剪,剪除虫枝烧毁,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对个别枝条或叶片上的介壳虫,可用软刷、竹片或破布,轻刷、轻刮或抹涂,也可用破布蘸煤油抹杀。
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介壳虫天敌种类很多,如澳州瓢虫可捕食吹绵蚧,大红瓢虫和红缘黑瓢虫可捕食草履蚧,红点唇瓢虫可捕食褐叶圆蚧、日本龟蜡蚧、长白蚧、桑白蚧、紫薇绒蚧、桔绵蚧等多种介壳虫。盾蚧的寄生蜂有蚜小蜂、跳小蜂、缨小蜂等。一些鸟类还能啄食体型较大、活动性较强的介壳虫。因此,注意保护天敌,并在园林中种植蜜源植物,保护和繁殖益鸟,都可起到防治介壳虫的作用。
4.药剂防治:
(1)越冬代雌虫防治:冬季可喷一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40~50倍的机油乳剂。
(2)越冬代若虫防治:冬季和春季发芽前,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
(3)若虫期防治:对出土的初孵若虫,早春可在树根周围土面喷撒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3%莫比朗乳油1000~2000倍液、25%水胺辛乳油400~2500倍液。
(4)生长期防治:生长期介壳虫发生严重时,可用树大夫防虫注干液进行防治,该药和给人打吊针相类似,将药液直接注入树干中,随树干中液流迅速输送到树的干、茎、叶部位,从而杀死介壳虫。
关于“什么是介壳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changshi/202507-664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什么是介壳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介壳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介壳虫种类繁多,常见的...
文章不错《什么是介壳虫?》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