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地位

网上有关“李达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地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达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地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李达(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

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

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4年

11月,李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197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93年

7月12日,李达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他是二野参谋长,官居上将儿子却毫无福利,大儿子当了一辈子农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的质量也在提高,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考虑着手建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政党。

早立报国志的李达,留日学习时选择攻读理科,力图“实业救国”“ 科技 救国”。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达意识到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实业救国”“ 科技 救国”是不切实际的,便放弃理科专业,专门攻读马克思主义,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李达把自己撰写的《什么叫 社会 主义》《 社会 主义的目的》等文章,偷偷寄回国内发表,这使他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位先驱者。

1920年夏天,抱着“回国寻找同志干 社会 革命”的理想,李达从日本回到上海。在上海,李达结识了两个对他很重要的人,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王会悟。

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李达拜访了久仰的陈独秀。适逢陈独秀正在酝酿发起组织中国***的事。他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谈得非常投机,在组织***和 社会 革命等问题上的意见完全一致。陈独秀惊讶于李达渊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称赞他是年轻的 社会 学家,力邀李达共同做***的发起人。李达欣然同意。为了方便工作和交流,陈独秀邀请李达住在环龙路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杂志社内,与自己住在一起。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八人在《新青年》杂志社开会,正式成立了上海***早期组织,陈独秀任书记。

筹组上海***早期组织期间,李达还以留日学生理事的身份,参加了在上海博文女校的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学联当时跟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简称女联)在工作上有些来往。不久,李达结识了在女联做文秘工作的王会悟。两人相识后很快产生了爱慕之情。次年春,在陈独秀夫人高君曼的操办下,李达与王会悟在《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上海***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的发起组织,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此时,迫切需要一个向各地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建党学说、介绍国际共运发展情况的刊物。1920年11月7日,上海***早期组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党刊——《***》月刊。凭借丰富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和编辑经验,李达成为《***》月刊主编。

李达是《***》月刊当之无愧的灵魂。为解决月刊办刊经费紧缺的难题,李达积极给商务印书馆投稿,把自己所得稿酬用于办刊;最困难的时候,为了节约开支,他一个人负担起月刊从写稿到发行的全部工作,甚至把月刊编辑部设在自己家里,节约房租。当时环境险恶,反动当局严禁“过激主义”言论,追查“过激党”分子,像《***》月刊这样的刊物更是属于查禁对象。为躲避北洋军阀查禁,李达不断地把月刊从一个城市迁到另一个城市出版;有时还被迫利用中国军阀与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将其中的一期放在法租界印刷。李达以赠送、寄送等各种方式,将月刊送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手中。月刊组稿过程中,为确保刊物的政治导向,组稿中李达树起了“***”的旗帜,他自己也经常为月刊撰稿。通过李达的努力,《***》月刊发行到全国各地,刊物的最高发行量达5000份。通过《***》月刊,上海***早期组织把各地***早期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一批真正树立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广大青年聚集在自己周围。正因为如此,李达被毛泽东评价为“理论界的鲁迅”,赞扬《***》月刊“颇不愧‘旗帜鲜明’四个字”。

1920年12月,陈独秀赴广州任职,上海***早期组织书记一职由李汉俊代理。然而1921年2月间,关于在党内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的问题上李汉俊与陈独秀的分歧越来越大。李汉俊主张地方分权制,陈独秀则主张中央集权制,李达在两人间尽力调解,强调***早期组织刚刚成立,大家要加强团结。但调解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李汉俊愤然辞去了代理书记的职务,《新青年》也被迫停办,李汉俊把党员名单及所有文件都交给了李达,要李达代理书记职务。这样,从1921年2月到中共一大召开,李达一直代理着书记的职务并担负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集***筹建中的宣传、组织、联络于一身。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与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建议尽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的正式成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还带来了开会经费,每一位参会代表寄发路费100元,会议结束回去时再每人发给50元。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李达、李汉俊分别写信给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日本六地的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一大会址的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体事务都是李达和王会悟负责的。开会前夕,李达为选择会场伤透脑筋。经王会悟提议,会址最终设在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里。参会代表的住宿,王会悟则安排在离李公馆不远的博文女校。

7月23日晚,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会议期间,李达代表上海发起组介绍了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并和张国焘、董必武共同起草了供会议讨论的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计划。

7月31日,由于会议引起了敌人的注意,经王会悟安排,代表们悄悄转移至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组成的中央局。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的成立。

(选自《新湘评论》)

点分享

原标题:他是二野参谋长,官居上将儿子却毫无福利,大儿子当了一辈子农

虎父无犬子,我军开国将帅中经常会出现父子都是将军的现象。但有一位开国上将却非常特别,他一共有七个儿子,却没有一个人成为将军,尤其是大儿子,甚至当了一辈子农民,这位开国上将就是李达。

李达的大儿子名叫李如龙,出生没多久李达就离开老家闹革命去了,李如龙就再也没有了父亲的音信。直到他都已经结婚,才得到了父亲的消息,当时李达已经官至二野参谋长,父子之间多年未见,李如龙就被秘密接到了第二野战军司令部,他当时都已经快认不出父亲的模样了。

毕竟李达此时位高权重,李如龙就提出想让父亲给自己在军中谋一份差事,这也只是人之常情,但李达却拒绝了。李如龙当然不高兴,但他不敢质疑父亲的威信,就乖乖回老家继续当农民去了。

后来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身为农民的李如龙首当其冲,已经饿的皮包骨头的李如龙迫于生计,又来到了北京向李达求助。李达看着消瘦的儿子心疼不已,李如龙也在北京吃了几天饱饭,但他又一次提出希望父亲能给自己找一份工作时,李达又一次拒绝了。

李如龙已经了解了父亲的脾气,所以没再多说,住了几天就决定返回老家。临走前,李达送了自己的儿子一辆架子车,让他回去努力劳动。后来李如龙靠这辆架子车,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劳动模范。

李达还有一个让他人羡慕的夫人张乃一。她是李达的第二任妻子,前半辈子一直忙于革命,直到32岁才嫁给了李达。

后来李达遭难,被投进了监狱,张乃一也受到牵连,遭到了不少折磨。当时情况与李达类似的昔日将领有很多,很多将领的妻子为了免受牵连和丈夫划清界限,但张乃一一直对李达不离不弃,她甚至多方奔走,靠自己的力量替李达伸冤。在奔波了整整四年之后,李达才终于摆脱了牢狱之灾。

李达回家之后,这对患难夫妻相拥而泣,李达更是心疼为自己操劳奔波的妻子,动情地说:“这些年来你受苦了。”但张乃一很平静,她知道如果是自己遭难,李达也会是同样的做法的。在经历了这次劫难之后,两人携手走完了各自的一生。

关于“李达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地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changshi/202507-6272.html

(12)
dazhoutv的头像dazhoutv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dazhoutv的头像
    dazhoutv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 dazhoutv
    dazhoutv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达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地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达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地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李...

  • dazhoutv
    用户072511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李达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地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