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道教和佛教都有轮回 道教的大罗金仙不落轮回 和佛菩萨天人有区别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教和佛教都有轮回 道教的大罗金仙不落轮回 和佛菩萨天人有区别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首先必须明确, 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 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 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像他们顽 愚的前辈一样,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 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 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会繁衍小孩(见《杂譬喻经》相关章节),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 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 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 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 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 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 这个道理。虽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说什么“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 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 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 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 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 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 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 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 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 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呜呼!哀哉!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 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可见魔 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雷祖宝 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 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 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
祈晴祷雨济世问, 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 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 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 中多次提到魔 后世的道教也形成啦六道之说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 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 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 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
"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 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 是从佛教传来的)
翻译的问题。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 "仙"的区别:
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 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 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 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 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 “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 ”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 ”。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等修行 之人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
佛教的仙人,指的 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 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 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老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 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 玉清九圣。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这个确实是翻译的问题,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佛教的“仙 ”和中国的“仙”,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等等都不是一个含 义。
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这是非常可惜的。
魔境是什么
每当下雨打雷的天气,经常有人调侃说:“哪位道友在此渡劫?”,可见道士修炼成仙必须要经过“挨雷劈”的这个设定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
实际上这也只是调侃而已,因为我翻阅道教典籍和历代神仙传记,发现根本就没有哪个道士成仙是需要“挨雷劈”的,这个设定纯粹是现代网络写手为了文学效果而杜撰的。
那么这个雷劫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只有动物修仙才会有渡雷劫这个说法,道士修道是不需要渡劫的,但是会有十魔九难的考验,正所谓“无魔不成道”。
或许,有道友要提问了,魔考中指的魔是妖魔鬼怪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处的魔指五帝大魔等,是道教神仙。
据道经记载,五帝大魔为万神之宗,有天福而无天德,常傲慢自大,称自己与诸天上帝齐功,经常在上界与诸天战斗。天上神魔斗争,人间生灵涂炭。
元始天尊悲悯群生,于是派遣真武大帝降伏群魔。从此以后,各大魔王束手,愿意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并且在元始天尊前发大誓愿:如果在未来世有学道求仙者,各大魔王与各天神一起记人功行,设立种种关卡、考验学道修行人的心性。
或是用种种美色迷惑人心,或用种种恶毒磨砺人身,如果有能顺利通过“魔考”的学道者,则诸大魔王同为保举,上登仙界;如果是没有通过“魔考”,半途而废的修行人,则魔王也要感叹:“尔不乐仙道,三界哪得过?其欲转五道,吾当复奈何。
所以修真学道之士,一定要发大愿心,脚踏实地的修行,一切宠辱皆不动心,只要这样或许才能通过魔考,修得仙道,飞升玉京。
关于十魔九难,《钟吕传道集》中记载有钟离权祖师对此的详细描述。
道人的“渡劫”或修炼的障碍即为“十魔九难”。古往今来,学道之士,让自己心神保持清静,依然有多数难以通过十魔九难的考验。
1
如满目花芳,满耳笙簧。舌好甘味,鼻好异香,情思舒畅,意气洋洋。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2
如琼楼宝阁,画栋雕梁,珠帘绣幕,蕙帐兰房,珊瑚遍地,金玉满堂。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3
如金鞍宝马,重盖昂昂。侯封万户,使节旌幢。满门青紫,靴笏盈床。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4
如清烟荡漾,暖日舒长,暴风疾雨,雷震电光,笙歌嘹亮,哭泣悲伤。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5
如亲戚患难,眷属灾伤,儿女疾病,父母丧亡,兄弟离散,妻妾分张。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6
如失身火铛,堕落高岗,恶虫为害,毒药所伤,路逢凶党,犯法身亡。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7
如十地当阳,三清玉皇,四神六曜,五岳八王,威仪节制,往复翱翔。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8
如云屯士马,兵刃如霜,干戈斗举,弓箭齐张,争来杀害,骁捷难当。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9
如仙娥玉女,罗列成行,笙歌缭绕,齐举霓裳,双双红轴,争献金装。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10
如几多姝丽,艳质浓妆,兰台夜饮,玉体轻裳,滞人娇态,争要成双。如果见到,不可信以为真。
1
大药未成,难当寒暑,四季要衣。真气未生,尚有饥渴,三餐要食。奉道之士,所患者衣食逼迫。
2
或有宿缘业重,流于今世填还。不忍逃背尊亲,难得清闲暇日,忙里偷闲。所患尊长约束。
3
爱者妻儿,惜者父母,恩枷情纽,每日增添,火院愁车,无时休歇。纵有清净之心,难敌愁烦之境。所患恩爱牵缠。
4
富兼万户,贵极三公,妄心不肯暂休,贪货惟忧不足。所患名利萦绊。
5
少年不肯修持,一以气弱成病。顽心绝无省悟,一以阴报成灾。现世一身受苦,而以后人为戒。所患灾祸横生。
6
有以生死大事,急于求师,不择真伪,或师于辨辞利口,或师于道貌古颜。始也自谓得遇神仙,终久方知名利之辈。所患盲师约束。
7
又有盲师狂友,妄指旁门,寻枝摘叶,而终无契合。小法异端,互相指诀。殊不知日月不出,出则大明,使有目者皆见。雷霆不震,震则大惊,使有耳者皆闻。彼以飨火之光,井蛙之语,荧荧唧唧,岂有合同?所患议论差别。
8
或有朝为夕改,坐作立忘。悦于须臾,而厌于持久,始于忧勤,而终于懈怠。所患立志意不坚。
9
少时名利不忘于心,老来儿孙常在于意。年光有限,勿谓今年已过,以待明年。人事无涯,勿调今日已过,以待明日。今日尚不保明日,老年争却得少年?所患岁月磋陀。
通过这九难,才可以奉道学道。九难之中,如果有一二难过不了,都不能通过考验。
十魔九难既是考试,也是指明了修行的方法,因为让我们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足。
所谓魔境,是指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困扰、诱惑、打击等。也就是恶魔扰乱修行者的现象,称为魔境。事实上凡是美举,多有阻力,克服了阻力而后完成的美举,则当更美。凡有佛事,当有魔事相伴,无魔障则不能显出修行佛道之不易,无魔事也无从锻炼修道心的坚定。可知,虽然人皆厌恶魔障,作为一个伟大的禅者,不唯不惧魔障,而且要感谢魔障的光临。当然,对于初心的禅者,魔障是恼人的事,如果多了,就很容易使人放弃修行。魔境大致可分作两类:(一)身心反应的魔境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不能适应修行的要求,或者由于打坐用心,而使得身体的某些部分发生疼痛、奇痒、麻痹、或冷或热、或舒适异常,使得修行者,无法继续用功。有时候由于疲倦、昏沉、烦躁,也使得修行者,无法继续用功。凡是参加过禅七修行的人,几乎都曾有过上述的魔境,有的人在打坐一天下来,就有心灰意冷之感,因为不用功尚不见心散乱心昏沉,一打坐竟发觉自己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身心的人,不是散心不敛,便是昏沉不明,有时虽觉得无甚杂念也非昏沉,却在一片空白的无记心中,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修行者,认为自己根器太钝,不是学禅的材料,因而退心。第二天下来,修行者所感受到的是膝盖痛、脚痛、背痛,悟境的消息,尚不知在何处,只感到修行太苦,悟道的路太远,所以屡次想着是否应该中止这种看来相当愚蠢好笑的修行生活。另外,由于用功已著到一点力时,可能会产生种种的幻觉,幻觉也有深浅和真假。浅的和假的幻觉之产生,如同普通梦境之成因,普通做的梦,大致是在将要睡熟而尚未能睡熟之时,或在已经睡足将要醒来而尚未曾清醒之际,最容易做梦。幻觉则在修行者的心念将要收摄成为一念,或心念渐渐沉静而其体力心力已经疲乏之际,此时不入昏沉,却起幻觉。多半是幻听、幻视、幻嗅,有时也会有幻触的。浅的幻觉,即是假的,并无真的外境,修行者的感觉上却是真的有见、闻、嗅、触等的实感。有的是可怕的幻境,有的是可悦的幻境,如果修行者以幻为真,使成修行的魔障,每次入座后,不是恐惧著恶觉再来,便是期待著乐觉再来;凡有恐惧心或忆念期待心,你便不能把心力放到修行的工夫上,甚至也不能继续打坐了。深的幻觉,便是真的,由于心念将要统一,身体的状况也渐入佳境,神经的感觉,特别灵敏,也就是心意的周率波段,选择力渐渐精微深细,可以用心力,偶然听到平时所不能听到的远距离声音或极低声音与极高声音,也可能见到平时所不能见到的远距离事物、被遮隔著的事物、极轻微的物体。修行者有了这样的能力,往往会误以为自己已得神通,已成圣果,喜不自胜,乐不自禁,心喜若狂,结果,不是无法继续做进一步的修持或失去了这种能力,便真的惹来心外的魔鬼,为魔所乘,成了魔鬼惑人的工具。因其不是神通,所以仍属于幻境的范围。总之,不论真假,均宜不为所动,继续修行,最为妥当。 真的幻觉之中,另有一项,极难克服,便是生理上的性欲冲动,凡是不知厌离男女欲而修行禅定的人,当其修至身心舒畅之际,如果不小心而将心念有意无意地引到生殖器的范围,便会产生性冲动的现象,此当仍以心力将之引上你所修的方法上最为稳当。我有一个美国学生,他在平时,经常有性冲动的生理自然现象,在禅七中他告诉我,我教他的修行方法,使他无暇注意到生理问题,偶尔发生了一、两次,也被修行的方法很快地引走了。(二)心外来的魔境凡有一人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真心向道,修行佛法,魔宫便会震动,魔王心中便着急;只要有人成菩提道,不仅少此一人,永不著魔业,永不进魔道,永不受魔使,并且影响魔子魔民,脱离魔王统治。所以,若真修道人,没有魔境的阻挠,乃是不可能的事。虽如释迦世尊,成道之前,仍得有降魔的阶段。外魔干扰,一定是对已经修道而且将要得力的人;不过如果你的心内无魔,外魔便无从下手,所以,修道的人,当知魔事魔境而须不惧、不著、不受、不拒、不为所动,你便能够克服一切的魔障。我在山中修行之时,曾数度遇到魔境,有一夜,正在静坐中,忽闻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狂风暴雨声,心中念动,恐怕我种的几株花草会被风吹折,正想起身,却发觉天空是月明星稀的一片好风光。我上了魔境的当,再要打坐,却不能定下心来了。又有一次的大白天,我正在用功,突然一声枪响,我茅蓬的玻璃窗,被击穿了一个洞,子弹应该飞到我身上,但却没有受伤,我猜想这是那家猎人,在我茅蓬周围狙击鸟雀或者发现了野兔之类的猎物;我又想这是魔境,决心不起身,不去理它,但却一连数日,总是觉得仍有猎户人家在我的周围狙击猎物,时常意识到窗子再被打上一枪。决意不被魔扰,结果受扰更多!另有一次的深夜,忽然听到巨树倾倒的声音,随后又有许多巨鸟扑翅起飞的声音,我明知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心头仍然受到震动,很想起身查看一番,那时我的身体虽未动,心湖却已风起云涌了。因此,禅的修行者,有一个原则:凡遇魔境现前,能够做到不动心,自然是好,若心已动而身依旧未动,仍不失为克服魔境的好方法,只要再把被魔境扰乱了的心,拉回到修行的方法上,魔境自然消失。如果心随境转,身随心动,那就离开了修行的方法,被魔鬼牵著鼻子走了。各人所遇魔境的轻重多少,是因修持程度不同而异,更由于知见的正确度的不同而异,所以禅宗有一句名言:「贵见地,不贵行履。」如果知见正确,虽遇任何魔境,也不致落入魔道。所谓正知见,便是明因果、识因缘。明因果便不致受魔诱惑为魔唆使,偏走捷径,行不善业,曲解佛法,自害害他,而还以为代佛宣化,或以为即身是佛。识因缘便不致受魔境所迷,被魔事所骗。明因果,不落于邪恶的顽空;识因缘,不落于虚妄的幻有。禅的修行者只要有一丝欣求心或厌恶心,就很容易引来外魔。外魔的种类也很多,从低等的山精鬼怪,那些依草附木而生存的魑魅魍魉,各类鬼神,乃至来自大自在天的魔王,都可能利用你修道的因缘,依附你的身心,来发挥他们的魔事魔业。所谓魔事魔业,使人丧心病狂、残杀生灵者,固是,使人行医治病、预言凶吉者,也是;凡是扰乱你无法继续修行智慧道而了生死业的,不论是助你行善或者命你作恶,都是魔,只要使你离开禅道的,便是魔。所以,魔王,以及他的魔众,固可显现可怖畏相,通常则多半显现你的亲属相、善友相、福德长者相、善神相,乃至菩萨相与佛相。在许多场合,他们多以伦理道德,教人福国佑民,也能宣说部分佛法的义理。但其有个共通的特性:使你贪功著相,无法进入悟境。魔境使你作恶而走捷径,是违背了因果的原则;魔境使你行善贪功著相,是违背了因缘的原则。如果你能坚持佛法的原则,魔王对你就无可奈何了。因此,一个具有正确知见的禅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唯一可做的事,是依照明师所示的方法,继续不断地,向前更向前;遇到任何进步的现象或阻扰的现象,唯一能做的是赶快把它忘掉,好像升空的火箭,要节节扬弃,到了弃无可弃,心中无物,连心也无、连无也无之际,方是最安全、最充实的悟境。否则,不论进步或退步,在修行过程中,步步都有魔境,事事出现魔相,处处都有魔影。在《楞严经》卷九,介绍禅者可能遭遇的心外恶魔有:悲魔、狂魔、忆魔、易知足魔、忧愁魔、好喜乐魔、大我慢魔、好清轻魔、空魔、欲魔,以及天魔。天魔又于十种时机,进入修行者的心中:修行者于定中心爱圆明、锐其精锐、贪求善巧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绵密、澄其精思、贪求契合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之时;修行者于定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长住之时。而此十种天魔,依次是怪鬼年老成魔,厉鬼年老成魔,魅鬼年老成魔,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厉鬼年老成魔,大力鬼年老成魔,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年老成魔,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麒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住世自在天魔,及其眷属。由此可见,禅的修行者,只要心有所缘、所念,只要一念离开修行的方法之时,就可能有魔鬼趁势而入;而且那些魔境,能够鱼目混珠,使你自己感到已经成佛,他人见你神力不可思议,也会视你如佛,其实,那不是你自己修得的能力,仅是魔鬼附身的现象。所以,禅的修行者,在其未悟之前,乃至未有独立自主的把握之前,必须要依止明师修行,唯有在明师的指导下,才可能避免恶魔的困扰及利用。
关于“道教和佛教都有轮回 道教的大罗金仙不落轮回 和佛菩萨天人有区别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dazhoutv]投稿,不代表大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azhoutv.com/changshi/202507-603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洲号的签约作者“dazhoutv”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道教和佛教都有轮回 道教的大罗金仙不落轮回 和佛菩萨天人有区别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教和佛教都有轮回 道教的大罗金仙不落轮回 和佛菩萨天人有区别吗?寻找了...
文章不错《道教和佛教都有轮回 道教的大罗金仙不落轮回 和佛菩萨天人有区别吗?》内容很有帮助